‘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昨晚回去的路上脑海中一直闪现着‘江海而为百谷王’这句话,以前喜欢这句话是因为从其中所领会的‘谦逊’、‘处下’之理。但昨天在路上反复念叨时,却又多了几层不同于以往的理解。
首先,说说原来的‘谦逊’和‘处下’吧。
不可否认,这样做人做事应是无可指摘的。只是昨天停在了‘善下’这个词,尤其是‘善’这个字。这里的‘善’,应当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里面的‘善’一样,并不是告诫我们‘一直处下’。
怎么理解呢?举几个例子吧——
其一是曾国藩先生曾经这样告诫过入京谋事的亲人:‘多磕头,多作揖’。全貌未必如是,会意即可,不必深究。可以明白看出,‘多’不是‘总’,不是‘一直’,是吧?
其二,中国说的坚持‘和平崛起’战略,以及一直奉行的‘睦邻友好’政策,就意味着从不动武吗?不是的呢,至少把阿三哥收拾了不止一次不是吗?所以说,用‘兵,藏匿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去解释‘善’更为妥帖,‘处下’与‘谦逊’好比一把武器,‘待时而动’才是使用武器的最高选择。
承上所述,再说说‘谦逊’和‘处下’的另一层取用。
我们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在你面前装孙子的人,要小心把你变成孙子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高祖刘邦鸿门宴上的‘装孙子’,不仅保得身家性命,还套出了曹无伤这个叛徒。最后的最后,‘装孙子’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宏图霸业,‘当大爷’的项羽乌江自刎。
一个人‘谦逊’‘处下’会本能的让大家觉得舒服,只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才能‘察其所安’吧,否则,进了坑再想出来恐怕有点难的。
好了,以上是‘处下’这个部分的理解,是‘可以借鉴的’这个范畴。现在再来说说‘不可复制的成功’这个角度吧。
原文中‘为百谷王’这一结果,类比到我们的生活可以是‘成功’,这个应该好理解吧?可是,怎么说到了‘不可复制’呢?
我们再来看看后半句,‘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之前我们说的是‘善下’,现在我们来说‘以其’,相信你反应够快应该已经猜到我为什么会提到‘不可复制的成功’了。
‘百谷王’,是‘江海’这个对象在‘善下’这一行为指导下所成就的结果。如果是别的对象呢?《谏逐客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后半句是说‘江河’的,前半句说的谁呢?‘泰山’。有没有可能说‘泰山善处下,而为百谷王’呢?估计你也会觉得这是在扯淡是吧。那么,问题也就清楚了不是,‘以其’,其实已经内在限定了‘为百谷王’的只能是‘江海’。那么,类似的,‘为百山王’的只能是‘泰山’,是吧。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每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功之道,‘道’,方法,依托。所以,有时候其实我们并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就,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成就,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的,我们也不必羡慕别人的发光发热,每个人发光发热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有人‘少年天才’,有人‘大器晚成’,‘何羡乎’?还有一个提示就是,我们一直渴求的‘干货’,‘深思而慎取’吧,毕竟那是别人的,可以借鉴,但不要饥不择食。
嗯,总结一下吧,从‘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导出‘可以借鉴而不可复制的成功’这个理解——
可以借鉴从我们提取的‘处下’这个智慧可以明白,‘不可复制’从‘以其’这个词语的限定可以明白。
希望有益于我们的成长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百日筑基第四十七天,诸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