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读分享是《连接感: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焦虑》,目测今天小灶将会出现一大波狗粮(尽管亲密关系不只这一种),比如小柒和陈先生,比如小曼和她家官人……身为单身汪的我已经ready,所以来啊,互相伤害啊。
这几天在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说来惭愧,已慕名好久好久,“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也被自己断章取义地应用了好多遍,然而直到两年前才真正开始看,且还没看完。
以前不明白,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婚姻这么幸福,怎么还能写出《围城》这样的作品呢?原来钱老早就做了回答:“难道吴承恩写出《西游记》,是真的去过西天取经吗?”《围城》里有很多金句,除了“婚姻是一座城”,还有“老年人恋爱,就像好房子着火,没得救。”看似不经意,实则句句是真理,钱老的阅历和洞见非同一般。
今天不说读后感(不好意思说我还没看完),也不说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之间令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爱情,纵然这碗世纪狗粮我已干了无数遍。我们今天说说另一对世间公认的佳偶——沈从文和张兆和走进围城之后的故事。
除了宋氏三姐妹,张兆和四姐妹是民国时最负盛名的闺秀。叶圣陶断言:“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然而,从两人的书信里,可以看到这对佳侣婚后并不十分美满。
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失陷,沈从文南逃,张兆和却带着两个孩子留在了北京。沈从文央求她南下,她用孩子需要照顾和沈从文书信稿件需要保护为由推延。
沈从文不善理财,又爱收藏古董、文物,战争爆发,生活拮据。张兆和在信中指责丈夫不知节俭。沈从文则怀疑张兆和不爱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所以设法避开。
从书信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这对伴侣之间的“一地鸡毛”,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缺乏冷静期(有好几年的时间,沈从文和张兆和不住在一起),也不在于没有建设性的交流(两人都是文化人,虽书写“不满”之事,但仍可看出谦恭忍让),根本原因应该是两人的觉知焦虑不一致。
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还做过兵丁, 却生得文弱,身上没有一点匪气。沈从文当年写信追求张兆和,却被编号为追求者中的“癞蛤蟆13号”,气得沈从文大哭,心灰意冷地找校长胡适辞职。可见沈从文家境一般,却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他对张兆和说的很多情话广为流传。
而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为四个女儿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数不清的藏书和最大限度的自由。张兆和成长在苏州一所宅院里,是以前官宦人家的私宅,花园里面应有尽有:假山、花果、荷花池,每到春暖时节,姐妹们可以去园中花厅学习,上戏台玩耍。可见张兆和从小物质生活是十分优渥的。
两人虽然都有着极高的文艺天赋和文字功夫,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但物质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觉知的巨大差异。沈从文浪漫,张兆和务实,当发生矛盾时,两人往往在用各自不同的大脑区域来沟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听不进去对方的分析,还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因此矛盾日趋尖锐,无论怎样暂停争吵,或建设性交流,都于事无补。
——张兆和由于生活的拖累,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天赋;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认定可以拿诺贝尔的沈从文放弃写作40年,晚年成为了一名文物研究专家。
反观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两人的生长环境相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觉知在同一层面上,并心甘情愿成全对方,无论是生活自理能力奇差的钱钟书先生为杨绛先生做早餐,还是杨绛先生义无反顾陪钱钟书先生外出留学。
因此,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只有建立在一致的三观上,方可应对当时无法理性分析的觉知焦虑。只有处理好了「觉知焦虑」,「暂停法」和「建设性交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