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视的定位是:中国人的魔戒。
国人拍不出《魔戒》来,国人也不需要去拍《魔戒》。
我们看到的是,被肃杀缠绕和宝藏埋葬的孤山,在夜空中划向长湖镇的死亡巨龙,孤伫在木塔上的屠龙勇士,夜幕下的圣盔谷,晨光中的甘道夫,投石机对面泛着鹅蛋光泽雪白的米那斯提力斯,还有那只在荡漾着哭嚎与绝望的战场上,发起向死亡冲锋的铁骑。
而我们看不到的是,在背后,支撑盎格鲁萨克逊,日耳曼,德意志,法兰西民族的,整整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基督教神话体系,天堂,地狱,基督,撒旦,魔龙,大天使,天启四骑士,及末日审判。这些经过历史这只幕后操盘手的催化和萃取后,深深地浸润到了整个西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每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以及其创作的文艺作品。
啊,勇士与巨龙,从中世纪的一个日耳曼农妇的床边,一直传唱到了二十一世纪现代影城的IMAX大荧幕。
经久不衰。
而,我们有什么?
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又有什么宏伟的神话体系,远古传说,等着我们去挖掘?
《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独异志》,遍地都是,而,因为某种原因,更是在被好莱坞流水线作品不断冲击我们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身后先辈们留下大巨大的瑰宝。
我们,应该,也是必须用好莱坞的生产方式,叙事结构,演绎风格去讲中国故事。
不是网络上戳中大众G点的量产的网络玄幻小说,是真正的蕴含华夏文明,和华夏神话的中国故事。
老实说,第一个剧本,真的很不错(至少...在一开始),它从开头上就吸引了我。
(只能主要点评第一个剧本,因为时间真的真的不够)
它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突出。
首先,他所吸引我的,即它的衔接部分和景色描写,是这个剧本最大的出彩之处,它局部的描写他的开头和一些景色过度,例如开头(说是一部电影的核心之一也不为过),这个剧本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切入的:死寂的黑暗,一声声的凿击声,墙壁被凿开,阳光穿透也预示着剧情的正式开始,这样的开始有种饱满和沧桑的镜头感,有种被历史“裹挟”的体验,非常的不易。能真正的让观众拥有沉浸似的观影体验。如果真是能被导演把握的恰当,就会有种扎克·施奈德的油画之感,那是一种电影,文字,绘画的交织。而且,它对于敦煌古城民俗生活的细节也刻画的比较细致,电影,本就应带领着观众,从细节之中回归时代 。
而剧情方面,相比与国产电影真的还算精彩,相当连贯,连贯到有些省略,基本没有拖泥带水之感,而且给读者一种紧凑的感觉,部分的剧情安排的转折也相当恰当,有一些好莱坞的神韵,要适当的剧情转折和人物的转变有机结合,而且剧情的回放与当下剧情的进展插入的也比较得当,几处蒙太奇做到了适当的插入,正好为观影者的逻辑和记忆做出一个恰当的铺垫,故事讲的比较舒服。
当然,有几处还是太扯,男女主尴尬的爱情,还有男主套路般的转变...........
此外,不同于以往的国产电影(我没看过几部)他的矛盾设置还算比较新鲜:爱情与亲情。当然这个力度还不够,剧本只是略微一点,私以为,这个力度还要放大,并且带入普通人的视角,让观影者真正的感同身受,并赋予之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下面说缺点。
首先,这个剧本某种程度上最大的问题是突兀,即逻辑的衔接问题,(强行直入套路的影子非常明显)在一些剧情中,也有些媚俗,不是相当“媚俗”,米兰昆德拉关于“媚俗”的概念就是强迫感染的情感,如同男女主角开始的情愫,就有一种强行植入的感觉,剧本需要爱情,但不是霸道总裁的爱情,不是女性弱智一般拜倒在男性的暴力和强迫之下,而是被逐渐展现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并在主见了解中渐渐的为之倾倒,这才是正常女性的心里活动,我们,需要自然的情感,真诚流露的情感。
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套路,字里行间满满的套路,男性:被领养,出身神秘,千万富翁,霸道总裁,各种看着高大上的英伦贵族名词,还有自诩救世主的正邪挣扎。女性:傻,白,甜,醉心于文化,本质是个智障。
人性不再丰满,本来是每个独立个体的人却成了模板化的公式组合,例如:“潘神: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我花钱雇来的。要不是看你对壁画有研究,你也配跟我在一起?羽儿绝望的脸上,心碎的眼泪静静流下来,潘神心疼不已。”这种对白,真的,我从小还没有甄别能力的时候,都从国产剧中看了无数次,两个字形容这段话,尴尬,非常的尴尬。
《魔戒》为什么经典?这部作品里,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深深体现着他们独有的性格,他们复杂的内心活动。毛姆曾经说过“我痴迷的是艺术家独有的个性,我愿意为此原谅一千个错误”,人性不是非黑即白,人性不是正邪的简单对立亦或三纲五常之下的“守节”,人性是复杂的,人性不像这个剧本中,亨利夫妇知道自己养了二十年的孩子是恶魔就一把推开,敢问?这个作者真的不会运用逻辑稍微的思考一下,哪一对父母知道自己养了二十年的孩子是恶魔,会直接一把推开?敢问,如果身为人父人母,即使孩子触犯了法律,第一时间难道不是包庇他吗?
二十年的情感积淀,一下子,就被恐惧化为了乌有,这,根本不可能。
也许改成这样“亨利夫人伸出那只被老年斑和疾病侵蚀殆尽的右手,颤颤巍巍想要去触碰一下那个熟悉再不过,曾经用笑声填满自己的潘,可是她做不到,她就是做不到,某种直觉告诉她,这不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已经被恶魔掳走了。看着潘熟悉的脸,亨利夫人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这样不会更好吗?
人物在某些时刻成了纸片人,无情,无感,没有挣扎和冲突,只有逻辑行为。
苍白无力,味同嚼蜡。
每个人物都要有他的故事,每个人物的背后都要隐藏着一个故事,这些经历,才是支撑和塑造他独特人格的核心,这个剧本显然半遮半掩,省去了很多东西,但他忘记了,真正支撑一个人物的核心————他的过去,如果随着剧情不断推进,遮掩的历史也渐渐展开,这样,岂不是双线交织,更加完美?
最后,无力感,深深地无力感让我们看一看这句打斗戏:“褚风气愤的一个人跟嫣儿、王麻子二人打起来,明显嫣儿不够褚风打,王麻子也不够褚风打,两个打一个,褚风也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打打打,你打我,我打你,他打他,这明显是小学生的描述水平,作者在这肯定偷懒了,但是,一个不说完美,即使是优秀的剧本,他的每一个对白和动作,都得认真去仔细斟酌,而不是流水账般的过度,作者写着恶心,观众看了无趣。
每一句,都要有力度。
最后,关键的重中之重,影片的矛盾与价值内核。《魔戒》的矛盾与价值内核是什么?使命,个人背负的使命,亦是被使命束缚的个人,这种使命带来的折磨,背叛,屈辱,死亡,与荣耀,是其最本真的价值内核回归,而,这部剧,它的支撑理念是什么?有是否存在着最深层的动机驱动着男主角的行为?影片背后的理念和价值才是真正能与观影者三观和潜意识契合的东西,《魔戒》这种使命的矛盾与驱动让人欲罢不能,如同吸毒一样,二这部剧,剧情的背后明显的苍白无力,也许敏锐的人更是能感觉到,只是亲情和过家家般的爱情,是否,有些太过简单?
不妨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独特的矛盾:人格与神格?
这个可以做到史无前有。
总之,这个剧本有着突出的缺点和优点,优点是极其吸引人的,而缺点是那种落入俗套的缺点,贯穿全剧本,但是,是可以被修正的。
这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剧本。
我们,应该拿什么吸引观影者?我们,应该用着什么样的影片定位,与深深嵌禳在每个对话,每个镜头转换中的独有的电影内核来给予观众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也许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到把这部“魔幻题材”的中国电影做成一部发掘,和讲述中国古老神话体系的先河,而不是掀不起一丝风浪的爆米花电影,真正让民族的瑰宝不在止步于反智的网络玄幻小说,模仿,传承,和创新,别让先辈的瑰宝仅仅停留在电影中的几个花里胡哨的名词里,
我们,也许,也是应该用好莱坞的生产方式,叙事结构,演绎风格去讲中国故事。
以上,来自一个大一经管新生的一点鄙见。
如有欠妥之处,请多多包涵。
给您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