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安利,名词做动词,就是推荐的意思。安利是漂亮国的一家直销公司,靠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销售结算模式,以及多种多样的产品曾经风靡一时。实话实说,安利的产品质量还不错,大家反感的并非其产品,而是它家的营销模式。
人身保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时,也沿用了类似的营销模式,一批批职场失意的有志人士在“年薪百万+躺赢”的美好憧憬下,成功的将自己和亲朋好友变为了保民。随着人脉资源耗尽,无可奈何花落去后,这种失落感往往更为痛彻心扉,保险骗人的论调便开始甚嚣尘上。而当客户发觉原来信誓旦旦要相伴一生的代理人很快就不知所踪,特别是退保时发觉保费十去七八,顿时有种做了韭菜的感觉。于是“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一人干保险,亲朋全遭殃”,“远离保险,一生平安”逐渐成为共识,一听保险人来,避之唯恐不及。
保险本身只是一种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相当多人对其了解不深,再碰上急功近利的销售套路,误会就更深了。所以与其说保险骗人,不如说人们厌恶的是其如影随形抢逼围的营销模式,以及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拉的增员模式。
保险的营销模式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就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自行选购吗?所谓存在即合理,保险目前的营销模式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保险是一种低频高额,复杂度高,周期长的金融产品,每个客户都无法顺畅读通保险合同,即使最简单的保单,条款也会涉及金融,法律,财税,医学等多个专业。即使是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要弄清楚这些细节都不是件易事。现在有些简单的险种如意外险、医疗险通过互联网营销,貌似解决了传统的销售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其更加侧重于获取流量,反而带来更多诚信问题,给市场带来更大负面影响。
保险产品不像一般商品所见即所得,它是虚拟的,面向未来的,个性化程度高,私密性强,且带有互助和慈善属性。由于风险发生概率不确定,所以条款兑现的条件也不确定。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一切安好,可能会觉得钱白花了,吃亏了。当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买了标准化的“高性价比”方案,发生风险而理赔款不足以覆盖风险时,会觉得保险不值。更要紧的,往往人们不能提前意识到未来的风险,忌讳可能发生的老病亡残,这就导致没有人会主动配置保险。而配置保险又往往需要深入了解个人或家庭的财务状况,没有一定信任度也无法准确估量风险额度。所以,保险展业往往从熟悉的亲朋好友开始,进而推广到他们的朋友圈,就是因为其涉及到很多个性化服务,缺少信任度是没办法开展业务的。至于死缠烂打,靠各种好处诱导销售,这些不是保险营销的专利,在其它商品销售中也存在,也会被认为是邪门歪道,所以不能将其归罪于保险本身。
很多人感觉保险代理人都被洗脑了,仿佛被打了鸡血,一见面只会拉着人聊保险,无趣之极。其实保险销售非常苦逼,不像其它行业的销售人员,保险代理人没有底薪,没有社保,展业还要自担成本(部分险司有展业经费,但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真正的无产者。从联系到一位准客户,到见面唔谈,最后签单,还要过体检关,往往经历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承保,如果代理人不抓紧时间快速完成整个销售过程,一方面自己无法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客户的风险敞口无法及时覆盖,会出现双输的局面。所以保险销售本质上是一种代理人主观为自己(当然不排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英),客观为他人的过程。
正是因为保险销售难,拓客更难,大部分代理人把身边资源耗尽就只能黯然离去,能够靠纯销售立足的代理人不足10%。还有一部分人会把重点转向增员,也就是俗称的“拉人头”。自己做不了销冠,但拉来一个销冠也是成功啊,就算拉来一个平庸之辈,TA的朋友圈扫一遍也多少也有点业绩。但这个行业业绩难做,大进大出实在难免,所以大家会看到保险公司总在招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在招人,而是在招客户,这点和安利是很类似的,全世界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组织方式。中国截止目前已经累积有6000多万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已经大浪淘沙,泯然众人矣,随着大量人员在这个行业的进进出出,他们自己,他们的亲友,他们的客户,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持保险骗人论的往往也是这部分人和他们的亲友圈。
最后说句公道话,保险业吸纳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有些是职场失意人士,想在保险行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这个角度看,保险业对稳就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因为这又是个销售导向型的行业,并不适合根基不稳的人来做,不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可能会恶化其经济状况。另外就是很多险司标榜自己公司的从业人员学历高,前职优秀,走精英路线,其实也大可不必,因为学历职位高低和道德水准高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金融领域作奸犯科的哪个学历不高职位不高呢?当然,专业度还是必须的,但诚信更为重要。
一句话,保险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