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翟伟宁老师(关注侧重点:说明文中人文性的体现)
翟老师:小学语文课标这样提到: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针对这节课,我想问一下,是重人文性的教学,还是重工具性的教学,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多的问题,如果我们单纯地进行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课文中的语言美丽是不是就被忽视了?
陈教授:你认为写景文章的人文性如何体现?
翟老师:(沉默)
陈教授:你可以问一问你身边的老师,也可以问问作课的李老师。
李老师:这篇文章的人文性体现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喜欢生活。
陈教授:提出了问题,同事之间互相讨论,研究,也可以解决问题。
翟老师:本课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火烧云还会出现哪些颜色,学生说了很多,其中有绿色,蓝色,对于这些颜色会不会出现,我没有查资料,我想问,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随意想象,我们教师该怎么办?
陈教授:你可以问一问李老师,让她说一说。
李老师:我查阅了资料,火烧云的时候会出现像学生说的那些颜色,只不过,是红色,黄色,紫色出现的多,面积也大,而像绿色等就很少。
陈教授:通过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一点科学知识不就清楚了。
翟老师:李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十分注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我们也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太好,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李老师只进行了自主学习的大框架,而缺少了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如:让学生注意观察一下,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的时候,作者是怎样通过想象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样子来描写的等。对于本篇课文我设计了一个开头: 1.看火烧云的图片, 2.师问:你看到这些图片,你想给图片起什么名字? 3.你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请学生说说。 4.教师科学地阐述一下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我想这样设计一方面会更加吸引学生来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对火烧云的自然现象也有了明确地认识。
陈教授:还是那句话,有的人习惯吃煮鸡蛋,有的人爱吃炒鸡蛋,爱好问题。
(五)王红艳老师(关注侧重点:学生从课堂中收获了什么)
王老师:本节课上,我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在听完课后,我认识学生收获了以下知识。
1、积累了语言,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学生获益颇多。①在“颜色多”“形状多”两节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四字词语。②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得到提高,在“形状多”这部分的学习中,李老师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什么”再进行说话练习,既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觉得学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很轻松就掌握了写景的写作顺序,也为学生今后写这类习作打下了基础。
3、建议:课上,李老师可以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排比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陈教授:你这个想法很好,如果我是作课老师,我会问:你觉得从哪里节省这个时间呢?哪里我浪费了?
王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教授给予肯定。 四、陈教授指导观课议课
1、为什么让学生提问题?问题很多给教学带来麻烦怎么办?
陈教授:让学生提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能力。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有一个想法(目的性)。如一位教师在上《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着一瓶桔子水问学生:“这是什么?”(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桔子水,你想探究什么?(引起探究兴趣)。
当学生的回答很多,与本课无关时,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我想探究桔子水为什么没有装满?”(组织引领)。
商场里还有什么没有装满?(学生列举生活常见的各种瓶装液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建立联系)。
当学生提的问题很多时,选择适合自已本节教学目标的问题,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如果是本节课,我会这样处理:先让学生针对课题自己提问,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还可以在读中产生新的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当时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出示,只提醒学生认真读就可以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示出来,让学生评价哪些问题提得最有价值,这样做不但尊重了学生,而且也引导学生提问题的质量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