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妹妹后最终自首并得到救赎。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却如此深刻(篇幅也很长,不能排除陀陀有为了赚取稿费凑字数的嫌疑),以至于让我不敢一气呵成地读完它,因为害怕一不小心陷进去便很难再走出来。
小说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讲述拉斯科尔尼科夫如何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和她那无辜的妹妹丽扎韦塔·伊凡诺夫娜;而第六章末尾拉斯科尔尼科夫才到警察局去自首,最后在尾声章节则描写他在西伯利亚流放的日子以及他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中间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杀人后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肉体和心理上所经历的各种痛苦与挣扎。他时常发热,身体虚弱,神经恍惚,或者是躺在自己棺材似的公寓里,做着梦,或者是游走在彼得堡的大街上,沿着涅瓦河畔,走过甘草市场,漫无目的。时间在他身上失去了意义,世界上的一切在他这里都失去了意义,他游走,他睡去,他说梦话,他活着,但好像死了,他活成了行尸走肉,他活成了永恒。是的,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永恒也可以是痛苦黑暗的,正如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所说 “我们常常认为永恒是一个不可知的概念,一个硕大无朋的,庞大的东西!为什么一定是硕大无朋的呢?您要知道,它也可能不是这样的东西,而是一间小屋子,像乡下的一间被熏黑的浴室,各个角落里都布满了蜘蛛网,这才是永恒。要知道,我有时觉得永恒就是诸如此类的东西”。
1. 谁是勇敢的?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镜子,两人最终选择了不一样的结局,这个结局在两人的对话中曾多次被暗示。两个人谁是更勇敢的那一个?选择死亡的人更勇敢,还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接受漫长的服役更需要勇气?我说不好,也许他们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去救赎而已。又或许,是他们对待信仰的态度的不同,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可以说是信仰破灭了,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信仰一直在,他只是发找到了新的信仰。
2. 何为罪,何为罚?
其实,直到最后,也不会明白究竟什么是罪?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主张:“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第一类人(平凡的)维持着这个世界,增加它的数目;第二类人(不平凡的)推进这个世界,引导它走向目标,甚至可以有犯法的权利”。他崇拜拿破仑,他是席勒,为了自己的信仰,他果断付诸实践,他杀死的不过是一只虱子。可是最后,他失败了,他不能像拿破仑那样一笑而过,为什么呢?是因为良心吗?还是因为他不是不平凡的人?
“大家都惶恐不安,互不了解。每个人都以为只有自己掌握了真理,看着别人而感到难受,捶打自己的胸膛,哭泣、痛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对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的问题,意见不一。他们不知道,谁有罪,谁无辜。人们怀着一种无法理解的仇恨,互相残杀。”
最意外的是,直到最后的最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悔过。这部分也是我可能一直都无法真正读懂的部分。
他仅仅在这一点上服罪了:他失败了,所以他去自首了,仅仅在这一点上他服罪了。
那么他为什么要自首?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己也想不通,所以,即使收获了爱情,他也应该会一直的痛苦下去,因为自己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但良心却在作祟。
“有良心的人,如果他认识到犯了错误,就会感到痛苦,这也是对他的惩罚 -- 苦役以外的惩罚”
那他究竟是否真正得到救赎了呢?也许,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放下这份执念,不再去纠结,放过自己,投身生活,去体会,去感受。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写道的,“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