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数据分析能力
- 指的是从专业人员已经整理好的数据与产品关系的分析
- 现象-数据-现象的分析过程
- 偏重对于业务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如何整理、挖掘数据。也不是如何使用SPSS、R语言。
- 是意识,是手段,非技术。
总之,对于PM而言,个人觉得数据是一种意识,而非技术,是一种方法总结,而非理论科学,关注数据是个优点
PM数据分析的他山之石
产品数据主要作用是监控产品设计、运营效果、营收是否正常或达标,并判断业务发展阶段,为后续推进提高参考。
-
首先了解业务,熟悉数据框架、体系
- 核心指标
- 基于业务对此庖丁解牛。(它由什么组成?影响到该指标的因素有哪些)
再其次对现有数据指标进行思考,多维度集中分析规律
- 对比行业、竞品
- 若有机会可以试错,想办法去做一些改动证明
他认为数据能力核心的分为数据打点、数据使用、数据预估
- 数据打点
问题:产品经理应如何提供打点需求?尤其是当产品经手一个不熟悉的项目时。
沟通后进行穷举。在筛选出不同层次的指标,再让资深人士评估
(核心指标》重要指标》次要指标》检测指标)
穷举是是从每个入口和页面按流程走一遍开始的。
- 数据使用
图表最常用的就是折线图(看趋势),柱状图(看关系),饼图(看比例)
- 数据预估(略)
正在看的相关书籍
- 《啤酒与画布》
- 《数据分析之美》
- 《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数据驱动设计
-
系统级A/B测试是重要工具.A/B Test 是为了验证已有产品想法、指导产品改进的手段。只有带着明确目标,一般是可量化的关键效绩指标,最好是单一指标)所进行的 A/B Test 才是有效的,它是一个滞后行为。
- 作用:方案/决策的确立、减免反复试错成本、降低内耗成本,验证方向正确性,避免集体选择障碍而不得已拍脑袋做决定(这一点在我们自己校园团队中经常出现/(ㄒoㄒ)/~~)
- 成本:开发成本、测试周期(时间成本)、对用户可能存在的伤害;
- 局限性:忽略宏观问题,埋在细节之中出不来。因为性能、体验的提升是存在瓶颈的,存在一个“局部最大”。
来自 HubSpot 的 Steve Hass 曾经告诉我有关 Josh Porter 提出的 “局部最大” 概念。“局部最大” 指的是你在现有设计中所能改善的最大值。改善的有效性只能建立在目前版本之上。所以即使你做了 100 个调整,也只能提高这么多。就好像你可以一改再改,但发出的箭只能抵御这么大的风,而你能做的就是改变箭发出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改进,并已经达到了 “局部最大”,那你应该做什么呢?Porter 指出,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 “停止优化,并回到其他方面的分析,看看下一步能做些什么。主持面谈,做用户测试,问卷调查,问问题。” 这些工具都是传统上帮助考虑 “顾客想要什么” 这一策略的。这个阶段应该考虑的是这些,而不是再做 A/B 测试。- 策略:实践中需要把握好改进的方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考虑性价比(ROI)。
如果产品处于早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如何把每一处都做到 100 分,而是先大刀阔斧地把业务和功能架构搭建起来。在这些大节点上进行优化的性价比明显要比揪着某个细节要高得多。
墨鱼仔一期就是遵循这样的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