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是一种错误的养育方式。

指的是父母在养育孩子时,

一边过度倾注资源和关注,

一边对孩子提出了一系列难以达到的要求,

从而让孩子不仅无法变成独立负责的成年人,还拥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的养育其实是要“适度”的。

果断削减那些过剩、不必要的物质和关注投放,并且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

过度养育,在回应方面的特征包括:

1. 整个家庭生活以孩子为绝对中心展开,

父母甚至会放弃让自己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工作升迁机会,就为了维持已经过分充裕的亲子相处时光。

2.为孩子提供物质极大充裕的童年生活,

甚至超越父母收入可承受的标准。

3.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

为孩子各种失范,甚至不良行为找借口,

并做出过度解读,从而导致孩子发现,

自己利用最轻微的行为,

也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并实现情感勒索。

4.对孩子过度信任:

如果孩子犯错,父母常常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而使得孩子习惯于撒谎,

也就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

来看待描述外界的一切,

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理”,

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过度养育”归咎于几个因素,

头两个是物质层面的: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生存环境更加安定,

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并且把孩子的需要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各类物质精神需求。

其次,是孩子的自尊;

对自尊的过分强调和重视,导致了一种养育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优秀的孩子,都是高自尊的,而孩子是否能够具备高自尊人格。

原生家庭环境几乎要负担全部责任;

因此孩子在各个方面只要表现不佳,

就会被笼统地归咎为“低自尊人格”在搞鬼,是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导致了这种情况。

然而,问题的起因可能截然相反:

由于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资源,

从而让孩子形成了一种特权感,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乃至世界的中心,可以在任何关系和场所中为所欲为。

更糟糕的是,如果父母错误地把孩子的反常表现归咎于低自尊,

那么很可能会对孩子继续过度补偿,

从而进一步助长孩子的恶劣行为,

强化他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而恶果,最终会在他们步入社会或成年后集中爆发。

我们如何实现“适度养育”,避免自己的孩子变成“盆景儿童”。

两个原则,首先,她继续用培养植物作为类比,提出,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

就必须让他们经历风吹雨打,帮助孩子长出更为结实的枝干,和更发达,深深埋进土壤的根系。

其次,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需求进行“适度回应”,同时把对孩子的期望降到“适度标准”。

父母肯定在妥善照料孩子的同时,

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

首先要重视亲子相处的质量,而非时间,说白了,和孩子共度的时光,并不是越久越好,

最佳解决方案,是短暂而高频的共处。

首先,亲子间的相处时间越长,越难保持一个愉快的理想模式。

其次,短暂的分离其实有助于孩子逐步培养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已经和父母享受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所以他们会逐步学会,在短暂的分离中自娱自乐,自主探索周边世界,这样既不会出现分离焦虑,也不会对父母过度依赖。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让孩子独处的时间应该逐步拉长。

如果孩子能够在这段时间中独自玩耍,不出现情绪焦虑,就可以在奖励记录表上贴一个小贴纸,积攒一段时间后,

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奖励。

家长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必要的家务或者手头的工作,甚至有一小段独处的时光。

其次,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的第二个要诀,是积极但恰当的表扬。

1. 表扬要集中在孩子行为的细节上,不要大而化之;用那些夸张的大词,比如:你真是个天才,诸如此类。

2. 赞扬的行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不要因为孩子做了那些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给予表扬。

3.父母的赞扬重点,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禀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