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相关。


根据我的经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我总结以下三点:提升身体免疫力、提升困境抗压力与提升幸福感知力。


一,提升身体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


根据吸引力法则,人的心理状态是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免疫力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提升免疫力,反之消极悲观会降低免疫力。


稻盛和夫小学毕业时,因为学业不佳,一度悲观消极。他叔叔患上了肺结核,稻盛和夫一直担心自己也会患上这样的病,每次经过叔叔住的房间都会捏着鼻子快步跑过去。而他的哥哥与父亲一直没把这当回事。没多久,一直与叔叔保持距离的稻盛和夫确诊了肺结核,而与叔叔一直密接的父亲与哥哥

却安然无恙。


新冠病毒其实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心态上的“病毒”。


有些学生平时身体好好的,一到大点的考试来临了,就开始肚子疼。最后疼得受不了去医院,医生能确诊,却经常无法查出病因。有人给这种现象取名为“考前综合征”。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一定程度提升身体免疫力,让学生更好地保持健康。


二,提升困境抗压力

有人提出人有三商,智商、情商与逆商。

逆商,是表示挫折承受力的指标,反映的是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

上个月,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新闻,老家一所高中的一个十七岁的女生跳河自杀了。女生本来是品学兼优的。谁也下曾想这样的一位女生会跳河自杀。后来有同学说她有点抑郁症,也有人说是有一回女生打电话给父母,父母不理解说了她几句。

这还没完,就在这女生跳河后三个月之内,该校又有两个学生选择跳楼自杀。


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孩子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抗压能力太弱了。也就是心理素质不行,玻璃心一颗,一碰就碎。


因为现在的孩子不像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长大的孩子,吃过苦受过累,皮糙肉厚心理素质比较强,抗压能力比较强。现在的孩子很多如温室长大的花朵,一遇到风吹日晒雨打,就容易折坏。


如果提前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及时得以释放,一定能减少很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三,提升幸福感知力


很多孩子现在看起来非常幸福,我们大人也会尝常常说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丰盛的物质幸福的时候,也被剥夺了许多的精神福利。承担了许多的压力。

很多孩子感觉不到幸福,没有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知道感恩。

这些其实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幸福不是无穷尽的占有而是价值感归属感的满足。

我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家境还不错,父母都是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平时每周都有给孩子一百零花钱。但这孩子不觉得满足,不知道感恩父母,反而是嫌弃父母。因为他有一个朋友,每天的零花钱都是一百。这就是盲目攀比造成的幸福感知力底下。


而另一个孩子,则刚好相反,当我问她爸爸是做什么职业的时候。她骄傲的说,我爸爸是个快递员,他很勤劳而且非常爱我。她感到自己非常幸福,也能体贴父母的不容易。


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执行了很长时间了。但很大一部分家长还是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智商上面,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就算是有家长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往往因为自己的不专业,而无法与孩子好好沟通,导致孩子不愿与自己交流。读不懂孩子的内心。


甚至有些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一直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压在心底,到最后因无法承受而走上绝路。


好在现在,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有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课程讲座,特别是网课期间,很多学校有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给大家讲课。


最近国家也是颁发了家庭教育法,很多机构有设置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与考核。


作为学校,要努力营造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的心态和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老师要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民主与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家长在家里要保持心理的宽松,营造心平气和的家庭氛围。家校合作才能教会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才能提升孩子身体免疫力,困境抗压力与幸福感知力,最终培养出合格人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