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读《陶渊明也有烦恼》的是它的书名。说起陶渊明大多数人会想起“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人怎么也会有烦恼?那我就一定要看!
《陶渊明也有烦恼》其实是一本关于如何引导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书。如今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掀起了”国学热“,”国学“又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何学,学什么,就是困扰大家的问题。都说国学从娃抓起,可是娃娃又有谁来教,谁来引导,当然是家长,是老师。而家长又首当其冲要放在首要。这本《陶渊明的烦恼》就给家长的传统文化的启蒙课,对通过读这本书你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个全新的认识,对那些经典书目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我还是比较认真的通读了《陶渊明也有烦恼》收获还是蛮多的,它从古代的童谣儿歌讲到《诗经》《论语》再到唐诗宋词、文言文小说;感觉应该记录一二和大家分享,也许你看了我的分享,想知道更多,那就也来读读这本书。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从童谣学起。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尔雅》中提到“谣”其解释是“徒歌曰谣”。中国最早的文化应该就是“谣”。童谣可能帮助孩子了解自然和风俗。可选的读物有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
说到《诗经》你也许只记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它涵盖的内容很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诗经》用于外交场合,而不在意诗的原意。秦国时《诗经》用于讲述高尚的道德品格。当代《诗经》可以演化成各种书《诗经草森汇考》等成绘本小册供小朋友学习。
《论语》是对十五岁以上之人的,妈即古代所说的“成童”年龄之上,对现在七八岁甚至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艰难了。
《庄子》你可能以为是讲大道理里的,其实还是一本故事书。所有学说都是在开玩笑和编故事中完成的。在这里我也弄懂了神话、传说和寓言的区别。
神话、传说和寓言又有什么差别?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神话就是对自然力量的人格化。比如我们跟一个小朋友说,天黑了不要出门,因为天黑了有一个黑山老妖会来捉小朋友。这就是把天黑这种自然现象转化为了一个具体的人来理解。按照这个逻辑,把下雨转化为一个人就是雨神,把打雷转化为一个人就是雷公,把太阳的东升西落转化为一个的力量,就是东方的羲和西方的阿波罗。这种把自然力量转化为一个人来理解的故事就是神话。而传说是为了赋予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比如中国民间很流行的济公活佛的传说,是说一个普通的乞丐其实是一个有神奇力量的活佛。寓言则不一定要涉及这些神奇的力量,它只是讲一个故事来打比方,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那个八千年的大椿树和朝生暮死的小昆虫的故事,和超自然力量没有关系,和神仙没有关系,所以它只是一个寓言而已。而《庄子》中就有非常多的神话和非常多的寓言。七八岁的可以读蔡志忠漫画《庄子》。十岁多的可以读中华经典名著全注全译丛书中的《庄子》,高中生可读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文言文不好学,作者介绍你看《唐宋传奇》让你“传猜带蒙”搞定文言文。因为这里讲述的都是奇闻异事的志怪传奇。
中国古人的想象力也是很丰富的。《镜花缘》就是清朝人脑洞大开写的出一部关于天上的神仙世界、一个唐朝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海外的奇幻世界的小说。《太平广记》是宋太赵光义下令编写的,里面也收录了好多,神奇帮事、精怪故事、狐仙故事等等。
背《声律启蒙》比背《弟子规》更有意义。它看起来只是一些好词好句,但这些好词好句是有内容的,可以说古今中外、花鸟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但纯的背诗有时很有难度,可是弄清了诗背后的渊源,就没有那么难懂难背了。比如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欠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只看诗哪里能看出是写君子的人格?只能找找它的源头,你才要明白。这首诗的上面有陈子昂的《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而陈子昂的《感遇》又是从晋代阮籍的那组《咏怀》诗中引发出来的。他们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君子,生活在一个糟糕的时代,他的才华不能被君主认可,那么他的人生价值能不能实现?”陈子昂认为:“君主不认可我,我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实现了,所以我很难过。”而张九龄就说:“君子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实现,在于其价格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在于是否被君主欣赏。”是这呢,因为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这种话都不能直接说,而是借花花草草来说,把君子比喻为幽兰,把君主比喻为美人。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律诗和古诗有什么区别?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古诗是汉魏时代就产生的旧体诗,律诗是隋唐时代产生的新体诗。其次,从格律上来说,律诗规范,古诗自由,律诗有一定的格律,就是所谓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古诗没有。最后,从内容上来说,古诗的传统,特别是五言古诗的传统、就是要讲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它比较厚重;而律诗中的绝句则短小轻盈,只是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唐诗三百首》古诗在前,律诗在后,所以你顺着读,就是从深往浅读,从难往容易读,从不好把握往好把握读。所以学习时可以从后往前说,或者挑喜欢的学,没必要从前至后一个不漏的按顺序来学习。
张岱的《夜航船》按照类书体例编撰,但它起起来有小品文的情趣和味道,是非常优美的文言文。类书,不是为了让人们当作课本来阅读的,而是当作一个数据库来查询用的。
国学热把《弟子规》推上热榜,作者对此有他不同的观点,从《弟子规》的由来说明它不能作为国学经典来推广。《弟子规》是晚中期一个没有中举的才老秀才写出来的,只有一个县令让看不懂通知的农民学一下《弟子规》认识几个字,而并非我们理解的《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的必读书物。作者建议如果你真要找文化的文本给孩子读,尽量不选择《弟子规》,如果选了也不用特别虔诚,用批判性的观点看它就好“选之精华,弃之糟粕”。
看看啰嗦的说了这么多,这也只是《陶渊明也不烦恼》的一小部分,本书还讲解了一些家长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选样逛书店,怎样李挑选传统文化经典”等等。
看到这里你会问那你知道陶渊明有什么烦恼了吗?我当然找到了答案,答案就在陶渊明这首诗里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你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