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帝师,比如:姜太公、管仲、商鞅、李斯、张良、诸葛亮、房玄龄、刘伯温、张居正等。
但其实有一位帝师,后人不怎么提到他,因为他的智慧和作为,不像人,接近神。时至今日,他的很多智慧,仍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
这个人就是辅佐成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伊尹。
伊尹是有莘国人,他出身低微,父母是奴隶,自己也由厨师抚养长大。但他以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声名远扬,以致于求贤若渴的成汤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等贵重礼物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可是有莘王一开始并不答应成汤的请求,成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汤王身边。
根据《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意思是,成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多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
可见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了成汤一些什么知识竟有那么大帮助呢?据《孟子·万章》篇可知,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意思是,教成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帝师,还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敢流放自己的主子、国家君王的辅臣、帝师。事情是这样的:
伊尹帮助成汤灭夏建立商朝以后,又做了外丙(成汤之子)、仲壬(外丙之弟)两代君王的辅臣,之后做了成汤王长孙太甲(外丙之侄,太丁之子)的师保。
太甲刚刚即位时,伊尹就连写《肆命》、《伊训》、《徂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在伊尹的辅佐督促下,太甲在位的前两年,言行举止还算得体,但从第三年起就开始变化了,各方面破坏成汤制定的法规:他发号施令不再慎重,沉迷享乐,朝政昏乱,虐待百姓。
伊尹虽百般劝阻,太甲都听不进去,作为四朝辅臣,智慧的伊尹想了个让众人倍受惊吓的办法,将太甲放逐到成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太甲给爷爷商汤守陵,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让爷孙进行灵魂对话,让孙子洗心革面、改过自新。
伊尹本人则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最重要的是,他写的《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是讲述如何执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内容,成为了太甲学习的教材,为太甲反省改过指明了方向。
在伊尹创设的如此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太甲守候爷爷三年,他一面追思爷爷成汤的功业,对比之下,深刻反省自己,“处仁迁义”,一面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归善。
在与爷爷的坟墓朝夕相伴中,太甲看到虽然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国君,但他的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地相差无几,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所用。
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不遵守祖训、草率治国被放逐而来,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商汤为什么订下这种种规矩等等,一一讲给太甲听。
太甲被商汤的伟大功绩感动了,他既神往又惭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爷爷的在天之灵,因此决心改变自己。
他以爷爷作为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严肃认真、果断不拖沓,而违反祖制和朝廷规定的事,绝不去做。
三年中,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变化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伊尹便适时地亲往桐宫陵地迎接他,并将王权交还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
在伊尹的用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了成汤之政风,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来褒扬太甲。太甲终于成了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这就是伊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教育法,“流放太甲”法。
这个教育方法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教材,无论流放到什么地方,不能扔那儿任由他空想,有教材能保证思想有依据,改过有方向。因此伊尹编写的文章是必需品。
第二,流放地有神圣感、庄严感,能严肃作风,刺激灵魂,洗涤心灵。
第三,有耐心。因为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一个新习惯的养成也得一个月呢。太甲被流放了三年,他的心灵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冷静,充足的反思,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完成了从懂得到做到,到最终成为习惯。
伊尹之所以了不起,被人们神化,成为了传奇,在于他的智慧才能都是顶级巅峰级别,比如他创造了“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治国理论,发明了中药汤剂等。
伊尹还首创了“上智为间”的间谍情报战术,两次潜入夏朝,了解情况,联络可联络的夏臣和当时已失宠于桀的妺嬉,这样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分化、削弱其实力,为后来灭夏建商的顺利打下了基础。
此外,伊尹在君权神授的奴隶社会,敢于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研究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作用上,最终辅助成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伊尹注重“民心向背”就是首创。这是对后世军事发展的重大贡献。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伊尹去世,卒年100岁,被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被尊为“商元圣”,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这位敢于流放君王的帝师,凭他一身的智慧,成为了传奇,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