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假已近尾声,“收心”文章铺天盖地而来,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各种攻略与支招花样百出,把仅剩几天的寒假“余额”,涂抹得浓墨重彩,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已如临大敌,反正作为可以和孩子同步享受寒假的我,心理阴影面积猛增。
讲真,你的孩子需要“收心”吗?
寒假初期,偶尔浏览朋友圈,有娃一族,娃儿们要么流连游乐场所,玩得尽兴;要么和父母一样,成为低头一族,刷手机,玩Ipad;要么沉迷电视,小孩则熊出没,大孩则韩剧、美剧、肥皂剧;更有甚者,摸起了麻将,打起了网游……
呃,这样的孩子不仅需要收心,父母还需要有观音菩萨的“紧箍咒”,如来佛的“神掌”,外加十八般武艺,否则,如何对付这些在寒假里散了“心”的猴孩子?
2
其实,社交媒体是一个大的风向标。寒假来临之前,各种如何应对寒假的攻略和文章便数不胜数——很多父母,在被各种攻略炮轰的时候,内心里也充斥着各种计划和幻想——如何让孩子把寒假过成学习和反超的良机;如何让孩子在寒假里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和成长(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已经是很合格的家长,还有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寒假还需要疏导和监督)——但是,回首寒假,清点孩子收获的时候发现,孩子出游的感受没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做,要读的书没读;倒是微信QQ群朋友越来越多了,抢红包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游戏升级了,视力下降了……
是的,寒假之初,我们放出话来:寒假不是用来玩的,寒假是用来赶超的~
寒假结束后发现,呃,寒假还是用来玩的⊙⊙
3
诚然,挥霍掉的时间已不能倒流,寒假“余额”虽不多,但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大部分家长都已回归工作岗位,小豆包们则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接手,大孩子们则独自在家,过上了真正独立的生活。面对孩子即将回归课堂,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家长,从自家孩子出发来谈一谈如何使孩子回归正轨。
没收社交工具
因势利导没收手机与Ipad,给电脑加密,让孩子心无旁骛地进入学习状态。
手机、Ipad等社交工具,上网、学习极其方便,让大人们的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但是,相反地,对于应该以学习为主的孩子,手机QQ、微信以及各种游戏,因孩子自控能力有限,使孩子的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专注度降低,学习效率降低;有的孩子沉迷于游戏,甚至到了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这就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甚至于健康。所以没收手机与Ipad,给电脑加密,是让孩子回归学习状态的第一步。
其实,我们家五年级的“大豆包”,一直没用手机(出于通讯方便,用的是手表电话),但是春节三天,豆妈开了一个手机给“大豆包”使用,不限时间和内容。三天一过,手机马上回收(提前说好只用三天),让她提前跟同学在微信QQ里打好招呼,微信QQ不能再接收并回复信息。
每天陪孩子一起做一个切实可行的“天计划”
当寒假所剩无几,孩子对自己未完成的作业已心有余悸的时候,父母不妨每天与孩子一起制作“天计划”。当然,有父母强调自己是上班族,家里老人无从管理孩子,自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监管孩子。
其实,要做到监管孩子并不需要整天陪伴,只要坚持做到每天一小时+一个小便签+一个电话即可。
陪伴“一小时”
“一小时”可以安排在晚饭后、睡觉前。当一天结束,不妨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看孩子当天所做的事情——跟计划的是否一致,做到了给予表扬,没有做到问明原因,鼓励孩子第二天争取按计划完成;随后跟孩子计划第二天要完成的任务——不妨拿上纸和笔,让孩子将第二天的计划逐条写下来,贴在课桌最显眼的位置。
作为家长,有的人会说,我每天要工作,回家很疲惫,哪有时间精力陪孩子做这些小事情?其实,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刷微信、看新闻,看各种笑话和视频,甚至有的家长就是典型的游戏迷,晚上下班回到家,一直保持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屏幕的状态。我的一个闺蜜,刚刚生完二胎,老大上六年级,老公是一个典型的游戏迷。因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孩子,闺蜜老公从来不带孩子,偶尔伸把手抱下二宝,也是一只手——另一只手依然在玩游戏。闺蜜忙于二宝,没时间管老大,老大也变成了“手机不离手”的“手机控”。在我的印象里,老大小时候是一个很乖巧的小女孩,懂事听话,但是现在从闺蜜口里听到的老大,却是一个不自觉、不听话,整天只会玩微信的“小叛逆”。
其实,在这大把刷手机的时间里,我们抽出一小时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有的家长说,我实在是不想陪孩子,陪孩子没有玩手机好玩,那我就没辙了)。其实,对孩子的陪伴是对未来做投资,是父母的一项艰巨的事业,如果说在股市里沉浮,在工作中拼命,我们挣来的是可数的金钱;但是,对孩子的陪伴,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事。
“一个小便签”
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陪孩子一小时之后,再花5分钟时间,用心写一个小便签,用文字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和希望,第二天上班前,贴在孩子的“天计划”旁边,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孩子在看到“便签”的瞬间,再看看旁边的计划,是不是都会感觉到这一天非常美好?完成计划的可能性是不是又增加了一成?
“一个电话”
从早八点到晚六点,漫长的10个小时600分钟里,5分钟应该是极短的一个时间段。工作之余,每天花5分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这好像是极容易实现的事情,因为我不相信,一个人600分钟里都在工作!即使是非常忙,一天都忙于开会和讨论,那么在吃饭的时间里,一边吃饭一边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和孩子聊聊午餐,聊聊学习计划,这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又监督到孩子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4
对于可以和孩子一起同步享受寒假的我,确实让身边的上班族羡慕不已,我不用每天写便签,也不用打电话,因为“大豆包”的计划,早在寒假前就写好——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和“大豆包”协商好,数学和英语单加一项——数学每天做3-5道奥数题,英语每天学1-2课网络课程(均自学),春节三天可以不做,什么时间做自己安排。一日“大豆包”做数学题有点久,我便好奇。一问,原来是头一天出去玩没做,第二天自觉补了5题;当然,“大豆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正月初一那天,“大豆包”有一题数学做法不太确定,拿来问豆爸和豆妈,豆爸和豆妈在做法上也出现了分歧,然后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大豆包”看着面红耳赤的爸妈,比过年还兴奋。
对于没有手机的“大豆包”,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会很无聊,其实不然。“大豆包”有一个出门带书的习惯,不管到哪里,玩累了休息的时候,豆包就会拿出书来看,在她看来,看书就是休息,比玩手机、睡觉更有意思的“休息”,所以,寒假还没结束,便看完了《林海雪原》、《红岩》、《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城南旧事》……(呃,豆妈仅看完了《四世同堂》、《城南旧事》和《苏东坡传》)。
另外,“大豆包”在学校里参加了管乐团,乐团五一要去外地演出,寒假时集训5天后,乐团老师拉了一个list,将每天要练的内容标出来,除了春节三天,每天都要练习相应内容,后面还附上孩子和家长签名。(老师说练了就签,不练就不签,“大豆包”有一天没练,理直气壮地跟豆妈说,这一天可以不签,我春节三天都练了。)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在“大豆包”的成长中,我自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因为在“大豆包”还是“小豆包”的时候,我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每天的一小时、一个便签加一个电话。
作为家长,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自律
@豆包一年级的时候,豆妈便将电视机束之高阁,豆爸想看球赛,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外面看,抽烟喝酒自由自在,豆包家“没有”电视机;
@豆妈不看剧,不追剧,回家大部分时间和豆包同步;
@寒假一来,豆妈自觉关闭朋友圈,过起了和豆包平等的“闭关”生活;豆妈不刷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大把的时间都跟豆包同步看书。
互学
@豆包看的书豆妈也看,豆妈看的闲书也带着豆包看,像《青年文摘》《意林》啥的;
@豆包会给豆妈推荐好的电影,豆妈会推荐好的公众号文章和新闻给豆包;做到知识共享和同步进步(“闭关”并不代表把外界都关在门外,只是没有游戏,没有动画片,没有电视剧,没有无休无止的朋友圈)
@豆妈和豆包一起做家务,一起包饺子,一起种花,豆妈做饭豆包刷碗;豆包和豆妈一起逛超市菜市,一起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