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春后的乐山人,趁着天气渐暖,喜欢把吃饭的桌子摆在路边上,这倒是符合"有吃不瞒天"的民谚。2016年的春天,我们几个好吃嘴又相约农民街的一家牛华人开的麻辣烫,也没啥特别,冲着店家收费公道。
因为停电,家里没法煮饭,李七哥把他九十加六岁的父亲李培德先生也带到歺馆,请至上座。席间,负责管理市委食堂的吴女士也来了,她是来拿由李七哥修理好的几把菜刀。当吴女士问起修理菜刀的费用时。上座的老铁匠李培德说话了,"李家的菜刀是终身制,坏了包修,钝了包磨,还不能收钱!"是时,耳聪目明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铁匠对他儿子李七哥说,"质量,是李菜刀永远的客户。"
2、 在乐山、在川南地区,在全国许多地方,以"李培徳"或者"李菜刀"为注册商标的菜刀,很受欢迎。我的战友耿乐生是"文革"前老商业局长的公子,他说,父母亲从河北南下乐山,生活了一辈子,就用了一把李菜刀。自己成家立业分灶吃饭,也买了一把李菜刀,一晃用了三十多年还在使用,真是好刀!
那几年,我常去李七哥的家蹭饭吃。每次去,都有意识地请老铁匠李培德讲他民国时期的故事。鲐背之年的李老,身板硬朗、神志清醒,非常乐意回忆过去,这是所有老人的特点。
3、 李培德出生在乐山关庙桥儿店。十二岁上介绍去拜同乡人雷兴为师,雷家在乐山城开了两间铁匠铺,专门生产细铁活。李培德拜雷铁匠为师学徒,一学七年,日日与炉灶为伴,学成一身好手艺。
旧时乐山是个水陆码头。生产铁活的作坊有三处,较场坝以生产船上的铁件,如锚、篙头和笊钉;张公桥往关帝庙走,则是生产农业用具,锄头、犁刀等;这些产品在铁匠的眼中属于粗活,圣水寺一带的铁匠铺以生产木匠的铇子、凿子、斧子及各种刀具闻名,是各种铁器中的细活。技术质量讲究,李培德拜的师傅雷兴正是细活上的一把好手,名师出高徒。
4、 1939年,李培德十九岁,从师傅的作坊学成出师了。照例,出师后的徒弟是要另立门户的。那一天阳光很好,青年铁匠李培德象多数出门闯社会的人一样,去到拱宸门买了几件出得了场面的旧衣服。
乐山的拱宸门是进出乐山城的主道,不管是从水路来,还是旱路来,从古至今都是繁华地段。晚清以降,人员的流动和商品的交流增多。与人交往变得频繁,作为礼节,穿一身得体的衣服显得更加重要。新衣服价值不扉,如果不是非穿不可,一般百姓都采取买二手旧衣服充当脸面。买卖二手衣物成为民国时期的一桩生意。拱宸门是买卖二手衣服的主要市场。李培德平常穿用的衣服都是去拱宸门淘。一来二去,认识了买卖二手衣服的文老板。文老板老家在青神汉阳坝文庙子,为人平和,周身上下收拾得体。
文老板得知李培德正式出师,先道了喜。听说即将搬出雷家作坊另立门户。热心表示自己有空房出租。于是,刚出道的铁匠李培德便写了文家的闲房住下。
文家的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天井中还置了几盆四季花草,全凭文老板的妹妹一手打理持家。家里住进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铁匠,日子就像炉火一样燃烧起来,那一年,年青的铁匠李培德,把汉阳坝文庙子的女人娶进了家门。
5、 铁匠李培德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二,一是发生在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要紧关头。在一次空战中,我方飞行员跳伞时因为降落伞的锁具卡住,伞未打开而牺牲。责任查到乐山保险伞厂,解除了原来的领导,任命夹江县甘江铺的张兴煜为所长。
李培德说张所长是个大胖子,体重有几百斤,坐的黄包车都是特制的,车夫身強力壮,不是一个人拉不动。张所长一上任立马对所有制锁铁匠进行严格考核。考到李培德名下,张所长拿着一个精制的降落伞锁,让他照样打制出来。好个李培德,把锁分解开来,认真看了看,升起炉火,一阵忙活后把一模一样的一把新锁交给张所长。从此李培德成为工厂骨干,每月工资四十多元。
第二件得意的事是十八军解放乐山,军长张国华邀请李培德参军进西藏。那时候的军队,运输主要依靠骡马。马夫们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切马草。如果碰到切草刀不给力,那就苦了马夫。
李培德把切草的刀具研究了一下,按照生产剪刀的原理,对轴心进行了改良,提高了精度,从此切草成为轻松的事。马夫们高兴之余纷纷向军首长反映,要求李培德一同进军西藏,家属也可一起参军。
6、 铁匠李培德的回忆中,最有阳光味道的是民国末期。1946年,生产降落伞的保险伞厂迁回杭州了。李培德不愿意同行,得了几百块复员费,拿出一百二十块钱去圣水寺旁边买了有两个天井的院子,外带两大间铺面。
招了两三个徒弟,升起两炉旺火,炉膛里燃烧着来自嘉阳煤矿的高发热量的煤炭,介日里叮叮当当,生意兴隆,忙碌的不落椅背。远至洪雅、丹陵的木匠,背着要修整的工具,或者是需要添置的刀片,在乐山住着栈房,等着出货。
那个时候的李培德,天一见亮就把徒弟们喊醒,升炉火,一直要忙到日落黄昏。就这样活路还是干不赢。
铁匠铺打烊了,徒弟们洗干净了。师娘文氏去泌水院买来卤牛肉或者猪头肉,李培德和徒弟们一边喝着烧酒,一边讨论着当天工作的事情,顺便也把一些关键技术告诉徒弟。这是匠人的传统,每天如此。
7、 铁匠李培德精湛的技术引起同是工程师的邓雅风注意。1942年,毕业于华西大学药学系的邓雅风,租用了泌水院石家大院一楼一底两间房子,楼上住家,楼下办起手工作坊,生产当时市面上紧俏的小苏打、硫酐等药品。
工厂需要的一些小铁件,邓雅风喜欢找李培德加工。一来二去,散步,也要到李家的铁匠铺说说闲话。邓雅风的儿子,著名的摄影师邓洪秀后来回忆,即便是父亲邓雅风买了月咡塘"仁居"的房子,搬家后,一有时间,也会带着儿子去圣水寺看望铁匠李培德。
到了我写这篇文章,求证一些往事,李培德师傅的儿子李七哥还念念不忘父亲说过的一件事情。1949年前的某一天,见多识广的邓雅风先生来到圣水寺旁的铁匠铺,给李培德建议,让他把门面卖掉一间,认为一间铺面房足够了,前店后厂并住家。李培德听从建议,卖了一间铺面。
这一卖,让铁匠躲过了1949以后按照资产划阶级成分的灾难。从资本家的边缘回到工人阶级的队伍,想起都后怕!
8、 李培德从12岁学徒到68岁退休,打了一辈子的铁,创立了著名的菜刀品牌。生产的菜刀很有特色,一刀两用,前切后宰,一刀抵两刀。大凡热爱烹饪的人都有体会,一把得手合心的菜刀的重要性。从菜刀的重量到刀锋的锐利,无论是切肉菜还是砍骨头,全凭一把菜刀搞定,刀刃还不能卷口,滞钝。其中的奥妙说起来繁杂,从下料、锻造、冷却、淬火、火候掌握到清口抛光,李培德说就两个字:认真!
乐山人称手艺人为师傳,对于打铁匠而言,用户就是师傅。师傅说菜刀好用,那就是把好刀。记得刚认识李培德的儿子李七哥时,我还不屑于这地方品牌,认为享誉世界的德国刀、日本刀迟早会席卷过来,国内广东阳江的"十八子"菜刀更是咄咄逼人,我家用的正是"十八子"。后来李七哥送了我几把"乐山李菜刀",搬了新家用上,真的是把好刀,一用便离不开。后来去日本旅游,参观铸剑厂,发现日本人铸剑的理念和李培德菜刀的奥妙是一样的,较真、认真!
(后记,不久前回故乡办事,听油画家李继明说,老铁匠李培德2018年9月驾鹤西去了,差一个月满98周岁。当即电话李七哥求证,责怪他没有告诉我。回昆后每每用刀切菜,念起与老铁匠的过往,记下文字,继而又想起一句说刀的诗句,此刀不许俗笔写,也须笔健如刀者。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