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经常出现,让我有所感触。其实,小镇做题家并不仅仅存在于小镇,小城市、大城市中,只要是冲着高考去的,大多数人都是做题家。反而那些没有选择高考路线,而是早早进入社会,在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的人,才称得上是非做题家。
小镇与城市的一个区别可能在于课外兴趣班的缺失,但除此之外,并无太大差异。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大概就是作为起跑线的父母存在高低不同。
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曾是一个小镇做题家。而这种观念,其实并不仅存在于小镇或乡村的父母,城市中的许多普通家庭也同样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甚至现在依然屡见不鲜。比如如果你现在什么什么,以后就会什么什么。
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的可能性。我的兄长,也算出身于小镇的家庭,他在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技校,之后去了工地上工作。然而,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2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他年少时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已经出版了多本书籍,阐述自己对热爱事业的理解。
乔布斯曾对他的女儿说:“或许有一天你也会走上我这样的道路,不去大学里学习。”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乔布斯认为大学的系统教育可能会阻碍他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过早地限制思维的成长。而对于小镇的学子来说,他们往往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和高考的途径来改变命运,避免陷入家庭所无法摆脱的困境。
然而,我的兄长并没有因为早早离开教育系统就去终身放羊,尽管他最初在工地上的工作可能被视为类似放羊的低端工作,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之后20多年的人生轨迹。他放弃了他不喜欢的放牧生活,从最底层开始做起,投身于他热爱的旅游业。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培养出了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
回想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化先驱们,他们很多也是在少年时期经历了家庭的巨变,被迫更早地走向社会,被迫独立,最后做出重大成就的吗?这种经历似乎更好的催生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这里呈现出一个反直觉的信息:孩子在学校接受这套可能限制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后,回到家里,大多数父母又在无意识地强化和延续这种教育体系。这无疑是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极大障碍,而且自身往往难以察觉。
借用另一位教育学家的话来说,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恰恰是我们用来纠正学校教育体系给孩子造成的错误学习方式的好时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延伸,继续遏制孩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