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入院时的忙碌检查,治疗调理进入固定模式。早七点过到医院,就近街区走走看看,大半个小时就过去了。通常八点半后开始测餐后两小时血糖,紧接着分别给“足三里、洪池”穴位注射针剂,问护士何用?答营养神经。每天医生都要查房,与患者交换治疗意见,周一到周五随行医护好几位,周末只有一位值班医生。我的主管女医生姓吴,年约40岁,仪态大方,平易近人,业务精熟,沟通柔和,接触之下如沐春风。每天领药时间在午餐前,一小袋一小袋连接,啥药、剂量多少、什么厂家生产一目了然。我喜欢在医院午餐,由北京的餐饮连锁公司配送,地道川味有10元、13元、15元三种价格。同室糖友对饭菜口味多有微词,觉得不如自家做的好吃。我则与他们意见相左,感觉饭菜都合自己口味,而且吃10元一盒、一荤一素恰好。
住院的人满为患,一个病室6人,有一种蜗居的憋屈。好在同室者有三,除特殊情况都回家住,给室友让渡出有限的时空。室友之间交流三句话不离血糖,还在岗的几位聊到节制饮食如同要命,一是接受不了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二是觉得要想戒掉应酬根本不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人,一辈子都会在欲望和节制间挣扎,推而广之生活在这世上的人,即使是无病的人,谁个又不是如此?生活、生命的自在自由,从来都是在自省自律中相生相伴,逾矩过犹不及。
上午查房,印象非常好的吴医生再次翻阅我的体检、诊治报告。在积极评价各项体检数据的同时,笑容可掬的征询“想不想明天就出院?”本来决定权在医生那儿,却把话语权让渡给患者,这话听起来舒服,绝对是情商极高人的所为。屈指一算,到明天出院正好一周,来来往往家和医院,起起伏伏血糖指标高低,在医护人员的精准检测、诊治、调理下,柳岸花明回归正常。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得和失都在不经意间,有幸或不幸碰到了,就要客观分析、乐观看待,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否则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