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10月回国,我的个人标签上就多了一个“里约奥运会国际志愿者”的荣誉称号。
2016年在奥运会现场,被中国记者、观众、政府官员质问,你们不远万里来到这样一个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国家,为了一场奥运会,到底值不值得。
我,当年说值得,一年后,依旧说值得。
我的朋友,间隔年的哲儿回来了。出生在一个思想保守的家庭,她的间隔年愿景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舆论严重不符,要在怎么样的巨大压力中,才能坚守初心。一个人在英国读书生活半年,年末要再次出发,前往澳大利亚打工旅行呢。我想,我当年孤身前往巴西,我父母的牵挂和哲儿父母对她的牵挂是一样的。我妈说,隔着13小时的时差,晚上都睡不踏实,隔段时间就来起来看手机,看看有没有我的消息。但是,尽管如此,年轻的我们到底就是靠着这样一颗孤勇的心,走到了现在。
转眼间,2017年8月,距离里约奥运会一周年,那些在奥运会期间朝夕相处的志愿者小伙伴们,你们还好吗?那年在北京行前培训的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的同学和老师,你们还好吗?
8月的第一个周末,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我想见你们,不远万里,来相见。
任老师攒了一个局,五月见到了刘晨、王雷、和柳和光哥,八月见到了和柳、赵晗还有两个志愿者姑娘。大家有的还在读书,有的已经工作。任老师参加了08年北京奥运,和柳参加了12年伦敦奥运,王雷参加了14年索契冬奥,而我们最终相聚在了里约奥运的赛场,共同见证五星红旗闪耀在世界之巅。而18年,我很有可能会站在平昌冬奥的现场,再一次代表中国,站在那里。
再见面,又是一周年之际,大家难免会回忆去年此时在赛场的日子,互相说着笑着,涮着羊肉,吃着老北京铜火锅。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年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分享当下的困苦和烦恼。人生中人来人往,有一类朋友,就如我如此珍惜的他们,无论隔着多久的距离,隔着多年少的光阴,再见面一定会笑着闹着,一见如故彼此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有说不完的话。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和原来一样,如同当年,在里约初见的少年。
微信把我们大家的生活拉的如此之近,还在韩国高丽大学读书的赵晗,看着他往返于韩国、日本之间,热心NGO活动和各大国际赛事,还参与了韩国的网红直播秀等等,让我能够随时update他的精彩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和柳,一个人住,一个人把生活过的津津有味,她学习、健身,热爱公益活动、跑马拉松。无论发型如何变化,和柳的笑容依旧清澈有感染力。
5月初见刘晨以后,她一直忙于“一带一路”的宣讲活动中,在国际会议中不断“刷脸”,真心为她如今的状态感到开心和自豪。希望她在年末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所向披靡,顺利进入外交部,将余生都奉献给中俄外交事业。
王雷自从换了岗位,从事国企总助一职后,就很少能见到他了。偶尔抱怨北京的房价,偶尔质疑未来的生活和出路的他,始终对志愿者事业充满热情。我相信他今后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好。
后来我还在杭州见到了里约的室友,我们同甘共苦了一个月的小伙伴,见到了从纽约回国休假,学室内设计的江江,见到了跑教育新闻,每日伏案写稿,发际线越来越高的涛涛,见到了不愿服输,考研二战翻译专业的乐乐........我们各自沿着各自的不同轨迹往前跑,这一年,我们关注对方的生活进程,维护着相互间的关系。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一年前因为奥运会而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一年后,一起无所畏惧的走向未来。
我们成为了自己的太阳,无须仰仗谁的光。
认识坚强、勇敢、目标明确、对未来充满期许的你们,真好。
在20多岁的日子里,我深刻的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这些最珍贵的人间情谊,我会一直牢牢抓组。如果你们来我的城市,再晚我都会去接你;如果我来你们的城市, 再远你们都会不顾一切来相见。
回望当初,那么多人问我,辞了工作去到远方,到底值不值得。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值得。不仅仅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我们唯一一次代表国家站在南美的土地上,更是因为,因为奥运,我才有机会能够认识如此优秀的你们。在往后的岁月里,这样值得珍惜的情谊会越来越淡,那些有着星辰和大海般闪耀梦想的朋友,聊天的时候,眼睛都会散发着光芒的朋友,会随着时间流逝和俗世的打磨,会越来越少。
就像五一十一热络的朋友圈摄影展,大概微信李的半壁江山都来热闹的点赞。而我们心里总是知道的,那些终究懂我们的人,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罢了。
有次,给我的有着传奇跨国爱情经历的志愿者朋友思婷打电话,她说道,本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本以为这辈子都很难遇上那种真正懂自己、又相互深爱的人了,想不到在打算离开里约的前几天遇到了他。为了他,改签了机票;为了他,千里飞墨西哥,陪伴在他身边;为了他,已经做好了定居日本,重新适应新文化新家庭的打算。后来她说,我直到遇上了对的那个人,才知道,以前的一切都是将就。
网上有句话,传的很火。
"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
我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这辈子都不愿意。
为了不过这样的“封闭式社交”的生活,我首先要是个有趣的人,其次,我要有一群有趣的朋友,能够定期fo llo w他们的状态,刻意维持着社交频率。以我为同心圆的圆点,人际发散,给大家创造一个平等的交往空间,用双赢的思维去链接和交往。
所幸,我一直在正确的路上。
里约奥运会一周年,感恩遇见你们,期待我们的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