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马丁·布伯对关系的这个二分法,其实是在说:不管我的目标多么伟大,当我把你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与对象时,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说法,看世界的眼光一下子会变得清晰透亮很多。因为这个世界上无数人或所有人,都会借着“我有一个正确目标”的名义,去和你构建“我与它”的关系。
“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目标和期待,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但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论述起来不容易,你必须真正体验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以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也才叫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我与你建立
二 构建咨询关系的三原则
罗杰斯对关系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构建关系,他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真诚
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
并总结出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三 关系中的心灵感应
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在体育运动中的“身心合一”现象。这个身心合一,和心灵感应有类似之处,甚至可能是一回事
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宁下来了。所以说,“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是一件很深刻的事情。
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全神贯注”,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地回应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四 在关系中看见了A就想到了-A
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
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五 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一个形象化的理解是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
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总结: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同时如果意识和潜意识合一的话,人就开悟了。
意识,就是“我”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而潜意识,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对于前者,“我”认为是对的、好的、可以呈现的;而对于后者,“我”认为是错的、坏的、不可以呈现的。所以,意识和潜意识必然是对立的。
当你发自内心地想干一件事时,这时意识和潜意识就是统一的了,而这时也就没有潜意识的说法了,因为都处于意识层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合一。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课。
所谓开悟,可以视为“全意识”状态,就是你能觉知到一切体验,不再排斥任何体验,并且这时的自我、语言和思维都会消失,因为不需要了。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不断地把人的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