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时候并不是懂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少,道理都懂,然而如何能够转化成可以实现的目标呢?
不断的去学习一些理论框架来让自己快速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这些只是在头脑中形成想法而已,只学习了却依然没有用,没有经过深度的思考并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就是无效的学习,大多数所学的知识很多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遗忘,因为对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
要克服这种无效学习,需要把武器库中的武器都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遗忘曲线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记忆是个长期过程,人往往忘记是认为这些内容对自己不重要,通过反向操作,可以让不断的重复让大脑认为这些内容对自己是重要的。
以往的学习都是不断的重复记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对自己有用,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空雨伞模型
事实:对于学习的内容那些是事实部分,抽离出来,可以帮自己认清现实。
解释:对事实的理解,是自己认知层面
行动:我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不断的去总结和复盘,强化到潜意识
SMART原则:
具体的:很多时候目标不明确,就是未能转化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没有可操作性,就无法行动起来。
可衡量的:我需要用什么样的指标来检测我的行为是否达到标准,明确的数字化。
可达到的:学习往往是i+1模式,定目标要考虑自己的可承受范围,过大的目标可能会让自己直接放弃
结果导向的:做事要以结果导向,再多的努力,没有结果都是白费,苦劳和疲劳没有意义,关键指标是是否完成目标
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做事就会拖延,有明确的截至日期,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金字塔
5% 听讲
10% 阅读
20% 多媒体
30% 现场示范
50% 讨论
75% 践行
95% 教别人
最有效的学习是 讨论,践行和叫别人,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是否停留在50%以下,头脑中的创意内容需要激发,讨论是双方思想的碰撞1+1>2;践行通过不断的行动去验证假设并做相应的调整;叫别人的时候是在整理思路的过程,所以要不断的输出内容。
学习程度
知晓
理解
使用
应用
评估
创新
学习精进的6个层面,我究竟停留在那个层面呢?
10000小时刻意练习让自己达到高手境界,不断盘点和矫正自己的行为。
从用开始,反思不止
工具本身是帮助成长,不过度迷信工具,工具始终是工具,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反思和行动。学习道路上永远把自己当主体,从自身出发,去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