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三次去那个地方买奶茶,和前两次不同的是,以前都是在隔壁的饭店吃饭,所以就近选择了那里。这次是舍近求远去的,因为我有一个习惯,习惯了去哪儿,就一直去那,直到真的烦了,腻了才会换地方。
奶茶店的主人是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五六岁的儿子。通过堆在地上故意不去收拾的打印发票可以看出,这两位是一对有经商头脑的精明之人。因为,从那十多米长的纸条中就大概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意不错,生意不错,就说明他们的奶茶不错。这会在人们选择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发挥很大的作用。
我在那里驻足等待的时候,马上又来了三四位顾客,他们显得有些忙碌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凑到他母亲的身边,表示出想亲近的意思。结果,他母亲一把推开他,说落到,“你没看到我正在忙吗?越是事多的时候,你越是来添乱,就不能到门口自己玩去?”小男孩的五官瞬间拧在了一起,靠着墙表现出很痛苦,且无可奈何的神情。
可能是出于职业病的影响,我赶紧打圆场说“看你们的孩子长的多帅!真讨人喜欢。”这个时候,孩子的父亲已经忙完了,他说,“就是不听话。”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行为很不满。
是啊,如果孩子不听话的确够让人烦恼的,不过烦恼之余,我们是否应该对孩子不听话的事情进行一番思考?比如,孩子是真的不听话,还是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杠杆去衡量孩子?
记得上次去买奶茶的时候是晚上,那个小孩儿正在和另外一个小孩儿在店门口玩耍,突然间两个人开始争抢一个玩具。这个时候,奶茶店的男老板,立刻冲出来,不问缘由的拉着自己的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并声称以后不允许再和那个孩子玩了。随着父亲的那只大手落在屁股上,小男孩发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听到哭声的母亲拿着一个冰淇淋跑出来,塞到了孩子手里,孩子马上破涕为笑。当时,我就在想,短短的几分钟内,小男孩的内心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动啊!这对他未来的成长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其实,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而言,他们心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应该俯下身子,仔细聆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内心,而不应该武断的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就像刚才说到的小男孩一样,当他和别人玩耍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趁机教育他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当他想要和母亲表示亲近的时候,会不会是孩子内心很孤独,没有人陪伴,然而他得到的却是残忍的拒绝。他那幼小的心灵是否会明白父母的行为?
前段时间发小结婚,同桌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跟着他爷爷坐在一起。餐桌是那种比较古老的类型,不能转动。小男孩为了吃到他对面的一个菜,趴到桌子上,伸着筷子去夹菜,结果差点掀翻整张桌子。而他的爷爷,正欢乐的和别人喝酒,没有顾及到他。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也只是看看,笑而不语。他既没有批评小男孩,也没有起身给孩子加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很多人长大以后或行为乖张,或内心孤僻,这和他们儿时的经历不无关系。只可惜,有些人还不具备为人父母的知识和能力,就已经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由于自身的局限,他们一般无法认识到他们在孩子成长中所应起的作用。于是,也就无法为孩子的成长真正的保驾护航。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