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先破局:都匀水务以挑战育新机的实践之道

城市供水的“生命线”从不是自然馈赠的坦途,而是在与风险的博弈中愈发坚韧。都匀市水务局深耕民生水务领域,在水源保护、灾害防御、供需平衡的多重考验中,将一个个“烫手难题”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的“进阶机遇”,用实干诠释了“水利兴则城兴”的深刻内涵。

一、以隐患为镜,织密协同共治新网络

饮用水源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而茶园水库30万人供水保障的重担,曾长期面临周边环境复杂、隐患排查难度大的困境。这道“民生考题”没有标准答案,都匀水务人却以制度创新给出了高分答卷。针对水源地保护“单打独斗”的局限,水务局牵头印发《茶园水库“利剑护源”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将监管责任细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清单,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激活群众力量。面对库区范围广、巡查难度大的现实难题,水务局创新性地推动谷江村成立村民巡查小组,将专业监管与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当村民发现边江河段水质异常第一时间上报,水务部门迅速联动处置,这场“全民护水”的实践不仅化解了突发风险,更孕育出“一村尽责、万众同心”的治理生态,成为水务部门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保护体系的生动注脚。

二、以灾害为令,锻造应急保障新能力

都匀地处云贵高原,凝冻与汛情交替来袭,曾是水务保障的“双重枷锁”。2024年初的低温雨雪天气中,市区单日报修爆管、冻表案件激增,供水网络面临“停摆”风险。但这场危机却成为水务应急体系的“磨刀石”——水务局迅速组建7支专业抢修队伍,实行“领导带班+分片包干”机制,48小时内更换水表700余只、抢修管道80余处,不仅保障了市民用水,更锤炼出“快速响应、协同作战”的应急能力。

汛期的考验则催生了“科技+制度”的防御新模式。2025年汛期,水务局依托贵州省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系统,实现雨情、水位数据实时监控,7个工作组对35个风险点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水库精准调度削峰错峰,成功化解城区内涝风险。从“闻汛而动”到“汛前布防”,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防控”,灾害挑战倒逼水务部门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能力跃升。

三、以需求为纲,探索精细管理新路径

节假日用水高峰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曾是水务调度的“两难选择”。2025年双节期间,面对市民用水激增与游客亲水需求的双重压力,水务局没有简单采取“保供优先”的粗放模式,而是以智慧水务平台为支撑,构建“精准保水+生态补水”的双重保障体系。通过动态监测水位水质变化,实时调整调配方案,既确保了城乡供水“不断线”,又通过生态流量下泄维持了河湖景观,实现了“保民生”与“护生态”的双赢。

这种精细化治理思路,更延伸到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从制定专项蓄水计划平衡供需矛盾,到加设防溺水警示牌守护公众安全;从通过广播宣传栏普及节水知识,到建立隐患台账实现动态清零,都匀水务人将每一次需求升级都视为优化服务的契机,让“放心水”不仅流进千家万户,更浸润到城市治理的细微之处。

水利事业的发展史,本就是一部与困难博弈、与挑战共进的历史。都匀市水务局的实践印证了:水源保护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协同共治的合力;灾害侵袭的危机,可以锻造应急保障的硬功;供需平衡的难题,可以催生精细管理的智慧。在守护“生命之源”的道路上,唯有把困难当阶梯、把挑战当机遇,方能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城市发展的动能,让水润都匀的图景愈发清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