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印象

坚持分享第600天 20181028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吴玲,浙江玄武区老师。今天聆听这位教坛新星的课,很不一般。

        设计有起点。一步一得。吴老师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有用意,课的开始,吴老师出示三幅画让猜古诗。描写儿童生活,表现儿童形象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看画面猜的既快又准。因为学过,所以顺利。开始时的资源利用孩子们开心极了,很有成就感。接着引入《小儿垂钓》的学习。读诗有层次。首先字正腔圆。引领孩子发现小窍门。如前后鼻音读清楚“蓬、映、惊、应”。尾声字“手”读满,声音到位。其次,读出韵味和节奏。画出诗的停顿线,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在长停顿时声断气不断,也就是声断气连。第三重境界把专心钓鱼的孩子的样子读出来,感受诗歌的画面。借助着老师给的注释,自己说一说小孩儿是怎么垂钓的。最后,吴老师问学生这首诗中的孩子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诗中的词来说或者写。

        在这个环节,老师的鼓励是撬动支点的动力。老师把每个孩子的话听进去,也注意其他孩子的发言。她鼓励大胆质疑。一个孩子不会解释“蓬头稚子学垂纶”,老师说不会是正常的,这样的一般化不会让先前的孩子感到不明白的尴尬。“纶是啥意思?根据部首猜意思。你太棒了!”“奖励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为什么不是学垂钓而是学垂纶?“为了押韵”就是老师鼓励下孩子们最精彩的发现。”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老师热情洋溢带领孩子仔细推敲,孩子们兴致勃勃感受诗歌内在乐趣。

        生长有支点。吴老师的拓展不是漫无边际,老师提供的支点就是学习的方法。朗读与理解诗句,揣摩人物形象等方法的渗透,可以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例如从《小儿垂钓》中孩子的动作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儿童?一个孩子读出了诗中孩子的“专心”,为什么这样说呢?接着具体化,邀请学生来和老师演一演当时可能的情景。师生互换角色,同时配上语言。连起来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时,就能看轻松“看到”诗句中专心钓鱼的孩子。

        学习有焦点。吴老师说让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有最有本质的发生她做到了不贪大求全,不面面俱到,给孩子们留下对学习过程的印象深刻。这节吴老师抓动作体会诗句精妙。吴老师手中好像拿着强光手电筒,她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在不同诗中的动作。读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学种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到了不同的儿童形象,“顽皮、勤劳、自由自在”。吴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感受画面,去想象诗中儿童的动作特点。“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大儿锄豆溪东,小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丰富的儿童形象,多侧面多角度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不由不佩服古诗的凝练精妙。课的尾声,吴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了两首诗《舟过安仁》和《观游鱼》,因为都是用来都是描绘儿童生活的,建议回去以后读一读。焦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古诗中“儿童的动作”捕捉再次刻成为焦点,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落到实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永远不要小看年轻人,正像吴玲说的那样,她真的做到让语文在课堂上有最本质的发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万尚学习会)打卡第38天 姓名:何炳 部门:业务部 组别:待定 【知~学习】 诵读《活法》第二章 自己的人生之戏...
    CrisWellin阅读 112评论 0 0
  • 2.0启动小组会议6/3 2.0第一周小组会议6/10 第六周小组会议7-15
    阿君姐阅读 191评论 0 2
  • 好现实的一段话: 你冷落了我, 我也会慢慢地冷落你; 能习惯有你的陪伴, 也能习惯没有你的孤单。 慢慢地,都淡了,...
    A卢美陶阅读 377评论 0 2
  • 各种事情 还是忍不住不吐槽 。。。。。。 不过我也曾号称不吐槽 夜已深 她已睡 我不睡何为 所以 不写了 晚安 love
    考拉小巫Daniel阅读 1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