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先生于1854年出版的一本记录自己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时间内的一段生活历程。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已经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极大的物质便利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人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
于是,美国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开始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由此在社会上导致了超验主义思潮的诞生,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
“超验主义”从文学的角度上讲,认为词语是自然现象的表征,而自然现象又是灵性的表征。自然界万物都有象征意义,都是精神世界的体现。超验主义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在精神上不断完善。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作者梭罗本人也是超验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促使了他进行了亲身的生活方式的体验和精神世界的反思。《瓦尔登湖》就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多时间内的生活记录,描绘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作者远离尘嚣,在自然的恬静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虽然只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但其意义却相当深远。
他的实践和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书中批评道:“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作,《瓦尔登湖》里有大量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观察自然的同时,就是在完善自身的“灵性”。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造了小木屋,获得了充足的食物,过上一种原始简朴的生活。他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们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更多地用于精神世界的探索。
对于《瓦尔登湖》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是多维的,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关于描写自然的散文,四季变幻、相映成趣。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本简单生活的指南,从建屋,到种地;从钓鱼,到休憩,恬淡自然、幽默风趣。
同时,还可以把它看做是对现代生活的讽刺性批评文本,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和便利,却变成了自己“工具的工具”。人们拥有的越多,负累也就越多。人们为世俗社会的观念所累,同时人们自身也构成世俗社会的一部分,人们越挣扎,却感觉套的越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纯粹的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里面所描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他极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非常鲜活。梭罗使用了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保持了《瓦尔登湖》这本书长久的魅力。
最后,对于它主题的理解,我们更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
《瓦尔登湖》的主题就是精神重生的时刻已经来到。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但人类的进步大多是物质上的,而不是精神层面。我们改进了手段,但没有改进目的。我们毫无争辩地比我们祖先走得更快、产出更多,节省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节省出来的时间。在气象万千的人类发展新阶段,我们显然没有做好心灵的准备,迷茫而又无措。《瓦尔登湖》试图指导着人类拯救迷失的灵魂,迎来精神的新生。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的时间,他却并不劝导人们像他一样的隐居。他只是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感悟生命,品味人生。在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这才是他写作《瓦尔登湖》的真正目的。
《瓦尔登湖》诞生于美国的整个社会都处于迷茫的时代;它是美国文学走向独立的巅峰之作,它也是超验主义的集大成之作,更对人类的贪婪和堕落进行了反思。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就是在时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去读它,依然会被它震撼、被它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