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北大哲学系王博老师讲庄子,里面讲到变与不变,因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这几天做事情的时候,经常自己会跳出来去思考变与不变的逻辑。
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实我们平时工作中,仍旧也存在变与不变的做事方法。例如,自己经常重复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动脑子,可能就会每次都会重新做。但是如果自己能够主动一点,就会形成一个模版,那么以后再做就容易很多,按照模版来修正就可以,大大提升了效率。模版在一定时间就成了不变的部分。
很多时候,其实变与不变并不仅仅是个变量和常量的关系,认真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有的时候变量可以常量。我们总是随机感性的做事情,认为勤奋就是做好的关键,但其实还有一个词“效率”,这更是做好的关键,因为这决定着成本和时效。
我们在变化的事情里,变化的资源里,变化的关系里忙碌的同时,要思考下,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常量存在。我们常说的经验不过如此。但如果我们不做整理,每天都在随机的被动执行,经验值是很难增长的。
主动思考,主动提炼总结是形成不变知识的核心。这也是形成接下来应对变化事情的效率模型。效率模型,就是时效长的知识。
时效长知识就是指经得起时间,场景反复验证,说明能力够扎实,可反复使用的能力。
知识的实效分为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指适用场景的多少和大小,时间维度就是使用的时间窗口大小。
例如,运动这件事,自己学习到的跑步姿势,拉伸知识,饮食结构等这方面习得的知识实效就有很强的时间维度,非常长久,因为运动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方面的能力将会帮助自己的运动甚至别人的运动受用终生。
再比如,写作这件事,我个人喜欢写ppt和keynote,这方面能力知识的习得,就是空间维度的,我可以写公司介绍材料,可以写客户方案,还可以写BP,跨场景能力使用能力就很强。
在行动中,形成经验,把经验提炼成模型,用模型指导接下来的践行,并因此进行迭代。这其中既有变化的部分,又有不变的部分。
我们都在喊着学习,成长,其实最终在人群中较量的就是:每个人在刚需场景下知识的实效性多少。
我们每天忙碌的执行同时,应该给自己点注意力,例行思考自己如何从变化的实践中,形成自己不变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成其模型应对接下来变化的事情。形成更加高效的做事效率,这也便是自己的方法论。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工作方法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法论。这些不是学到,是从变化的工作生活中习得的。这也不是记住的,而是自己整理践行出来的,并通过不断的迭代形成的个人生存模型。
这生存模型讲究的就是时效性,能够与时俱进的适配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一辈子的刚需,更多人的刚需,并形成自己长时效性的知识模型,可以是空间广,也可以是时间长,这便是能力,不负自己的一片勤奋,一路打拼,让自己更加自信的活在未来。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