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内,补体系统各成分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只有被激活后成为一系列的酶,才具有溶菌、溶细胞的免疫活性。补体系统主要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一个重要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补体的三种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概念: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MAC(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C5b ~C9组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n)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破而死亡。
2.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概念: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不同之处在于激活是越过了C1、C4、C2三种成分,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还在于激活物质并非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以及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3.凝集素反应/MBL途径(lectin pathway / Mannose-Binding Lectin: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概念: 凝集素途径的激活是通过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集合素11(CL-K1)和纤维胶凝蛋白(Ficolin-1,Ficolin-2和Ficolin-3)所谓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D-甘露糖,N-乙酰基-D-葡糖胺或乙酰基)结合启动的,在与靶分子结合后,MBL,CL-K1和ficolins与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1和2(MASP-1和MASP-2)形成复合物,其切割C4和C2,形成C3转化酶(C4b2a),随后激活补体级联导致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调理作用,吞噬作用和目标微生物的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