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大学生到贫困山区做村官,4年后,人们都称她“山大王”

2011年10月,一位女大学生刚毕业就被分派到了河北省一个贫穷的山村当村官。没想到4年后,她竟成了当地的“山大王”,改写了这个山村的历史。

这个女孩叫李芳,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三个女儿,她排老三。

像很多父母一样,她的父母也希望女儿能做个老师或公务员之类的工作。可惜,她没考上公务员,正赶上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回乡做村官的政策。为了解决就业,她就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板城村下坂村。

刚到镇上,面对无聊的工作她几近崩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工作一辈子吗?虽然稳定,没有风浪,但这是我想要的吗?”

与村民接触的这段时间里,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李芳决定搞点实业,带头创业。

“没资金,又是个女娃娃,而且农业还是要靠天吃饭的”,村民们都不支持,觉得这个女孩没经验,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那时候中国研究所刚研究出大榛子,准备投放市场做实验。李芳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以后,认真分析了当地的自然气候与土质情况,非常适合新品大榛子的种植。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当时苗木特别贵,要23元1棵。很多人都出来反对,苗木贵不说,还不知道是否长果,就算长了果子,怎么卖又是困难。


全村没有一个人愿意弄。李芳说:许多东西都需要时间慢慢让村民接受,发动农民干,不如做给农民看。这个项目我必须上。


2012年10月,李芳承包了村里300多亩荒山。这片荒山在一个平缓的山顶上,海拔1000多米,没水、没电、没路,满山荒草。


没有路,车辆就无法上山,李芳只能先雇钩机修路。说起第一笔启动资金,那时这个姑娘订婚的嫁妆钱。


李芳结婚啥也没买,都搁这山上了。


2013年春天,定的树苗来了,需要马上栽种。虽然修了路,但因为山陡,什么车都上不来。再加上冬天下了雪。树苗不种就会发芽影响成活率,李芳只好求自己年迈的父母帮忙。


那段时间,他们三个每天4点钟起床,吃口早饭就扛着树苗上山去了。从家里到山上要走6里路,再加上背着树苗,到山上就已经七八点了。


到了就立马干,刨坑刨不动了就换点轻巧的活舒缓一下,然后接着干。不到一个星期,她的手到处都长满了水泡,每天睡觉她都会哭半天。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


李芳说:“我们仨一天栽300多棵树,整整栽了一个月。我还年轻,不怕失败,无非就是损失一些时间和金钱,只是苦了父母,我也不能对别人不负责。”


这一年李芳跟同学、同事都借了钱,后面很多朋友被她感动,也愿意主动借钱给她。


2014年,树长得很好,成活率达到了100%。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果树需要大量浇水,山太高,离水源又远。


打井行不通,李芳只好开着家里的破货车,一次拉100斤的水,用200米的软管,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一棵树一棵树地浇。秋天的时候,这些树终于结出了果实,虽然很少,但是可以证明李芳成功了。


2015年以后,陆续有人请李芳去讲种植技术。当地的副县长帮她报了一个经济林项目,给了11万的苗木补助。


有了钱,李芳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在合理的肥水条件下,这年的果子迎来了大丰收。


接下来李芳定制了简单的包装,弄了自己的牌子把产品投向市场。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又成立了合作者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很快她就成了当地的名人。


电视台来报道她的事迹,其中一个村民说:我们种植玉米,一亩地也就1000元左右的收入,而种植大榛子,刚开始一亩地收入3000-4000左右,收成特别好的时候能到8000-10000元。


李芳也说:这个项目是一次投入,可以终身回报的。这批榛子icon可以连续40年,增收3000万的效益。


这几年,在李芳的带领下,板城镇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解决了54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李芳面对镜头写下:生命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李芳的到来,给下坂村注入了新生力量,一个村子因她的这个举动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所以,人们都叫她“山大王”。


这座山也成了宝藏,成为了人民参观呈送的丰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