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何中国发展了木建筑,西方发展了石建筑?

中国以“木”为基础发展建筑体系,而西方以“石”,这是为什么呢?

先别急,我们搞清楚“为什么”的前提,是先搞清楚“是不是”。

当我们提及中国古建筑,一般联想到的就是木柱子、大屋顶,例如北京太庙(下图),它们一般称为“官式建筑”。这类建筑以木柱为主要受力体系,并根据官方设计规范要求,小心翼翼控制着建筑规模、装饰样式等彰显等级的要素。

北京太庙(笔者自摄)

而与之相对的是遍布辽阔疆域,与当地气候地理相适应的民居建筑,诸如湘西吊脚楼、新疆阿以旺、黄土高原窑洞、开平碉楼、客家围龙屋(可参考本人文章:客家围龙屋,竟然是孕妇幻化的 - 简书)等等。

笔者自摄

这些民居大都以土、石、砖为主要受力材料,辅以木料实现局部功能需求,但不以“木”为基础形成体系,脱离了等级的诸多限制,各具地域特色。所以文首所谓中国发展木体系建筑,用“官式建筑”来限定范围,会严谨一些。

而至于西方建筑,“以欧洲建筑作为中心,将埃及和西亚古代的建筑作为历史的前期,现代建筑作为发展的结果”(摘自《华夏意匠》),或许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时代对照表以供理解。

笔者参考《华夏意匠》内容整理

我们发现,西方现存的古建筑大都是为神权服务的公共建筑,它们以“石”为基础,辅以木材、砖等材料,形成了完整的建造逻辑。所以文首所谓西方发展石体系建筑,用“神权下的公共建筑”来限定范围,也会严谨一些。

什么?你说国外教堂没有木材?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大火(图片来自网络)

结合以上的举例对比,不难看出,西方的石体系建筑为“神权”服务,而中国的木体系建筑为“人权”服务,这里的“人权”特指皇权。在中式哲学思想里,不求原物之长存,遵循生陈代谢之规律,迥异于西方的“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个问题涉及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木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坚持木结构的建筑原则相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李允鉌《华夏意匠》

反映在建筑上,西方选择使用石材建造宗教类建筑,以追求“神”的长存,宗教的地位巩固与教义的传播。此逻辑亦可见于中国的佛教石窟,如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由一代代信徒共同完成,刻石为像,以求长存。

而中国选择木结构体系为官式建筑建造基础,不求永存,安于自然生灭定律。虽然封建社会的皇权也追求“皇权天授”,但这里的“天”,指的是天道,并非God(西方的上帝)。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令(命)。——大盂鼎铭文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若历史误打误撞以“神命玄鸟”开始,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上,是笔者认为石头与木头选择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哪种选择,统治者都会创造一套说辞来证明做法的合法合理性。

另外,对于网络上的一些其他观点我仅以浅薄的知识提出质疑,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三:我觉得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时候,当地缺少石头,才不得已用了木头,然后一路发展过来。

黑子:你还记得咱上学时候学的杜牧的《阿房宫赋》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蜀山就是“老子蜀道山”的蜀山,在四川。嬴政都当老大了,不是你我此等屁民只能就地取材建房子了,那时候的土木老哥才是真牛马。更何况古代也不是没有石头做的建筑,如《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jié)石宫,身亲往师之”,这还是地上的石建筑,地下的各种陵墓,哪个不用石头?

张三:那就是以前西方文明发源地缺少木材,所以才用石头建造房屋,你看那个埃及多干啊。

黑子: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你猜河南的简称为什么叫“豫”?这就是个人牵着大象,而且在河南还出土过水牛和大象的骨头,你总不能跟我抬杠说商朝那时候经营着现代动物园吧?这就说明古时候的气候和现在很不一样。

黑子:但对于其他文明发源地的情况不太了解,或许我可以结合《人类简史》第十七章内容推断一下,金字塔或者帕特农神庙这种大型建筑的建造,消耗的其实是土木老哥的肌肉能量,而这些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往大了说,一个文明的发展是间接以太阳能为"燃料”的,哪怕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依旧如此。植物是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可用能量的中间载体,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效率,在这个流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树木在固定太阳能效率上优于草本,所以我认为文明会选择乔木与草本都丰富茂盛的地方而不是只有草的荒凉之地。文明之地,应该发展之时不缺少好木头。所以我也认为普通的民居肯定都会或多或少用到木头,因为木头的加工难度可远远小于石头,尤其是那个只靠人力的远古时代。

李四:我看网上说了,木建筑抗震能力很好,肯定是因为地震原因。

黑子:小四(笑死),你这个因果关系搞反了。你看这张图,当年的中原地带(今河南),地震很少,更别说偏红点表示的大地震,所以应是我们老祖宗选择了木建筑体系,而这个体系恰好比较抗震。相反古希腊、古罗马疆域有大地震存在,且还真不少。

笔者根据公开地震资料绘制

(本人郑重声明,以上地图因为尺度较大,一些小的岛屿可能并不能在图上看清,我个人保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严谨使用地图材料。)

黑子:谈到大地震我倒是有个猜想,会不会因为火山的爆发,带出了天然水泥——火山灰(具有水硬性,遇水强度不变,不怕水),促进了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区域石体系建筑的形成?毕竟埃及时期都是摞起来的金字塔,受力不太依赖粘结剂,但是那高高的神庙建筑可不行。中国防御性建筑也会使用石灰、黄土、糯米汁等原料制作砖木的粘结剂,虽然这玩意混在一起很好用,但是遇水就蔫了(不具有水硬性),确实造不了高大的石头建筑。

帕特农神庙,图片来自网络

黑子:顺着这思路我查了下阿兹特克文明,它位于墨西哥中部和南部,也属于可以收集到火山灰的地方。阿兹特克人崇拜太阳神,建造了许多高大的石头金字塔,根据一些建筑研究显示也有使用火山灰的痕迹。火山灰或许就是发展石体系建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特诺奇提兰的大神庙(复原图),来自网络

此后种种问题就交给专业的人员去研究吧,毕竟牛马还得打工。o(╥﹏╥)o

参考资料:《诗经》《尚书》《华夏意匠》(李允鉌)《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地理学与生活》(阿瑟·格蒂斯 / 朱迪丝·格蒂斯 / 杰尔姆·D.费尔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