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说起来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不是那么的起眼,不及重庆和四川的火锅的热情,更不是上海北京那些繁华,也不同于同是云贵高原的云南那般吸引游客。似乎来说,就好像鸡肋,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这些印象都是源自于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少女。当然旅行的意义都一直在于,不断的颠覆着自己从前的固有墨守成规的想法,学会如何去接纳观察新的事物,感受新事物对旧心灵的抨击。
惭愧的是,每一次的旅行之前,我都没有细细的去了解这个城市或者地方。对于一个地方与城市的印象来自于自认为的想法。不过很快那些片面的想法,会被熟悉也了解所瓦解。
17/7/20
旅行分很多种,有人认为旅行是一种享受,而我认为旅行并不是去享受而是去感受一个自己从未涉足的地方,那也就意味着安逸的躺在家里会比旅游更加的舒服。所以那天我感冒着,顶着鼻塞从12点睡到6点就起来,准备这一段未知的旅程。动车好像从上午九点多来到下午1点多,好像需要5个多小时。冗长的时间再加上鼻塞的不舒服,让坐车变得无聊,却不知道接来下的旅程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呆在车上。
三都县记得导游说过是一个在贵州南部,与广西的交界之处的小县城。看到车票的背景,似乎已经可以联想到那个小县城长什么样子了。就像是那些普通的小农村吧,摩托车在泥路上溅起水花,村里的大黄狗趴在那些没有什么设计感的村屋前。当然,那个小县城,仅仅只是这个旅程中的匆匆过客,也不知道这个小县城里每天会上演着什么样的故事。
而到达三都县,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需要赶去另外一个县城-荔波。
本来还在回忆,驱车的三个小时的路程中有没有些琐事可以记录下来。却发现,一路上还是那些山啊路啊。我还真是缺少发现生活生活美的态度。
从2点多开车到5点多,终于到了荔波荔波这个县城。其实感觉荔波这个名字,还蛮美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那两个字,都不是俗字吧。吃完团餐,我们几个都想想还是要去觅食。
晚上的荔波,所以便有了荔波的这个美食街。很遗憾的是,我们去了另外一条商业街,就好像90年代那时候的步行街那样子吧,虽然政府对每家商铺都有要求,但是每家商铺用大声公的叫卖,路上匆匆的人群,和街边没有管理的那些小贩都给人一种不舒适、凌乱的感觉。
荔波可能是一个新兴的小县城,旅游业的发展给这个地方带了新的商机。但是可能时间太短,很多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做全吧。或许过两年之后再去,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时候天还没入夜,但是街头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我常常在杨梅汤和酸梅汤之间搞混,至今我还没得出什么结论来。但是可以确定,我喝的的确是杨梅汤,因为上面漂浮着几颗杨梅。说起来,我的杨梅有着挺深的执念。初中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忘记题目是什么了,但是却记得作者说他的童年吃他家乡的杨梅吃到牙齿酸了。刚刚我上网查了,原来题目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就是因为那短短的三顿话的文章,就让我从那时候起对杨梅恋恋不忘。
终于这天,喝到杨梅汤。同时也很庆幸,杨梅汤里头飘着这颗杨梅。虽然没有童年那时候想象中那般酸甜的味道,但还是说结了个念想吧。但是我还是想吃,那种新鲜从树上摘下来的杨梅!
想想其实自己的味觉,还是挺难去接受新的食物吧,但也有可能或许真的不合口味。在点米豆腐的时候,我还是很好奇,什么叫米豆腐?我原以为有豆腐的味道,但是当他上菜的时候看到一大盘,长有点像黄色的凉粉的粉条,食欲还不及旁边那些干辣椒、花生米、香菜那些配菜。前几口感觉还好,因为味觉还没开始开发,伴着配菜感觉还好。后来却莫名的觉得那些米豆腐有点儿馊,也有可能是米馊味儿吧。
不得不说还有一种惊天泣鬼神的配菜,学名还挺好听,叫“折耳根”。但是知道俗名的时候,就吓到不轻“鱼腥草”。鱼腥草是一种当地很普遍的凉拌配菜,我几乎在很多地方小吃都可以见到,据说他可以除湿,适合当地人。一开始,我还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咬下去那一瞬间其实没什么感觉,默数三秒之后,口腔就会蔓延着鱼腥草特有的味道-腥。确实不是很多外地人能够接受,当然除了我们的全陪导游还有和我们一桌吃饭的一个阿姨。
当吃完宵夜已经八点多了,我跟我们几个人说。我们几个都还是未成年人,还是在九点前回去吧。虽然我这么说,但我确实挺迷恋夜市的,可能长那么大,可以自由的去夜市的机会真的没有那么几次。之前没说,其实荔波的这个小县城,真的挺多人的。我也不知道是旅游的人多还是生活在哪儿的人多,去的时候是星期四,但是街上却还是那么热闹熙攘。不看照片就忘了,那时候还有一种上面的那些小火车,好像20录取一次,带你逛逛荔波的夜市。其实我还挺想去试试的,但是身边的人却说幼稚哎。
那么从广州南到荔波小县城的那么一天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