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16:我的职责是总领天下监察事务。听到有人检举,就不敢不闻不问,却受到韩延寿的要挟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16《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七卷-04

没有冤不冤,只有该不该

韩延寿代替萧望之担任左冯翊。萧望之听说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曾发放官府之钱一千余万,便派御史前去调查。

韩延寿听到消息,也派人调查萧望之在左冯翊任内发放属于廪(lin)牺令(左冯翊的属官,掌管祭祀物资)掌管的一百多万钱之事。

萧望之上奏说:“我的职责是总领天下监察事务。听到有人检举,就不敢不闻不问,却受到韩延寿的要挟。”汉宣帝因此认为韩延寿不对,命分别调查到底。

结果指控萧望之动用官钱一事并无事实依据,而萧望之派到东郡的御史却查出韩延寿在考试骑兵之日,奢侈豪华,超过规定;又动用官铜,仿照尚方铸造御用刀剑之法,等到月食时铸造刀剑;

还动用官钱,私自雇用管理徭役的官吏;加装自己车辆的防箭设施,花费三百万钱以上。

韩延寿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斩首示众。

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数千人送他到渭城,人们扶老携幼,攀住韩延寿的囚车车轮不放,争相进奉酒肉。

韩延寿不忍拒绝,一一饮用,共计喝酒一石有余,并让原属下官吏分别向前来送他的百姓致谢,说道:“辛苦各位远程相送,我死而无恨!”百姓无不痛哭流涕。

丞相丙吉年事已高,汉宣帝很尊重他。萧望之常轻视丙吉,汉宣帝对此很不高兴。

丞相司直上奏弹劾萧望之,说他对丞相傲慢无礼,又曾派属下官吏给自己家买卖东西,被派者私下贴钱十万三千,请求将萧望之逮捕治罪。

汉宣帝下诏将萧望之降为太子太傅,任命太子太傅黄霸为御史大夫。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yun),廉洁无私,但爱夸耀自己的才干,为人尖刻,好揭人隐私,所以在朝中结怨很多。

杨恽与太仆戴长乐不合,有人上书控告戴长乐之罪,戴长乐怀疑是杨恽指使,便也上书控告杨恽说:“杨恽上书为韩延寿辩护,郎中丘常对杨恽说,你为韩延寿辩解,能救他一命吗?

杨恽回答说,谈何容易!正直的人未必能保全!我也不能自保,正如人们所说,老鼠不为洞穴所容,只因它嘴里衔的东西太大。

又曾对我说,正月以来,天气久阴不下雨,《春秋》上记载,夏侯胜也说过,意味着将有臣下犯上作乱。”

朝廷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廷尉于定国上奏参劾杨恽心怀怨怼,恶言诽谤,大逆不道。汉宣帝不忍心杀人,下诏将杨恽、戴长乐全都贬为平民。

班固赞曰:古代确定一件事物的名称,必定从与此相类似的事物中得来,远的取之于其他事物,近的取之于自身。

所以在儒家经典中,将君王比喻为头颅,臣子比喻为大腿和手臂,表明君臣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君臣之间密切配合,是古今常理,自然之势。

近观汉朝丞相,汉高祖开创基业,萧何、曹参政绩第一;汉宣帝中兴汉朝,丙吉、魏相最有声誉。

当时,各级官员的降黜、升迁都有相应的标准,机构健全、适当,公卿大臣大都各称其职,礼让之风在国内兴起。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他们的政绩、名誉,并非偶然所致。


感思:韩延寿在地方治理中以身作则,甚至达到“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的感人场景,却被冠以“狡猾不道”的罪名斩首。

这一罪名在汉代可大可小,说明判决可能有政治考量。

这种反差揭示了汉代官场的深层矛盾。

若韩延寿确为清官,则说明汉代监察制度已异化为党争工具;若其政绩系作秀的结果,则暴露了儒家教化式治理的局限性。

韩延寿以儒家教化著称,主张以德服人,强调官员应以身作则。例如处理两兄弟争田产诉讼的“闭阁思过”事件(详见读书笔记412)。

然而,柏杨和华杉等学者批评他的做法是“道德绑架”:柏杨认为他压制诉讼,制造虚假和谐,使弱者无法伸张正义。

华杉对比王阳明的教化方式,认为韩延寿是“道德恐怖分子”,用自我表演逼迫他人屈服。

结论是他的治理方式虽受百姓欢迎,但在权术上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可能带有表演性质。

汉宣帝对杨恽和韩延寿的不同处置,展现了典型的帝王权术:“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两人结局的差异,并非单纯因为个人罪责轻重,而是汉宣帝基于政治平衡、统治需要和自身利益做出的精密计算。

韩延寿深受百姓爱戴,这种号召力让中央忌惮。汉代对“得民心者”极为敏感,如酷吏严延年也曾因“威震郡县”被诛。

韩延寿仿尚方铸剑、逾制阅兵,触碰了“唯天子可定礼乐”的红线;韩延寿反查萧望之,等于挑战汉宣帝亲手建立的官僚制衡机制,对抗监察体系。

对可能动摇统治根基的地方实力派,必须“杀一儆百”,哪怕他政绩斐然。

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出身名门,且性格张扬,曾因直言得罪权贵。他被戴长乐告发“诽谤朝廷”,但汉宣帝仅将其贬为庶民,因为:

杨恽虽口无遮拦,但并无兵权、无地方根基,只是文人狂士,杀之无益,反可能招致非议。汉宣帝需要展示“宽仁”一面,避免被视作暴君。

杨恽的家族背景和才学仍有利用价值,后来他因《报孙会宗书》再次触怒宣帝被杀,已是后话。

帝王眼中无“冤不冤”,只有“该不该”。帝王术的精髓就是杀人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权力稳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