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称赶集为赶场。有的感258,有的赶369,有的赶单数日子。我老家离得最近的就是赶大桥场。我小时候大桥赶场是2、5、8,现在是3、6、10赶场。
我小时候赶场的日子,我爸妈会很早起床,天不亮就出门,背一背菜,担一条米,或背几只鸡,拿一筐蛋,走5里路到大桥街上去卖。卖了钱有时他们会给我们姐弟三人买一两个馒头或几颗糖回来,我们会欢欣鼓舞,好比过年。偶尔会一人买上一件新衣服,这会让我们高兴上一个月。有时节省没给我们买东西我们会不高兴,认为他们抠,但其实他们对自己却更抠。记得有一次,我爸好像是挑了一担米走了30里路去白沙街上卖,早晨5点出门,走路3、4个小时到街上,兜兜转转卖完了米已经中午,他似乎记得上次赶场没给我们带杂巴回来我们姐弟三不高兴了,这次他给我们一人带了一个馒头回来,我们开开心心拿到坝子里一边玩一边吃掉了。进到灶房看我妈在给我爸热饭菜,原来他自己舍不得钱,连午饭都没吃饿着肚子回来了。谢谢,从早上4点过吃点饭担一担米走30里路到街上卖,到下午接近4点回到家 ,只是那时年轻力壮能忍能扛罢了。我们真是不懂事的小孩!
我喜欢赶场。因为热闹,人多东西多,每个人穿不一样的衣服走来走去,熟人也多,大家都悠悠闲闲,见面打个招呼聊两句,“王大姐,你买了啥子?”“张二妹,你看嘛,这件衣服好看不?”或是“三娃子,不要乱跑,隔哈人贩子抓你哈!”还有街道两边摆满了摊,卖菜的卖土鸡土鸭土猪肉的卖鸡蛋鸭蛋鹅蛋的卖水果的卖油米的卖衣服鞋袜的卖锅碗瓢盆的卖锄头镰刀的卖背篼箩筐的,形形色色应有尽有,还有打铁补锅的,包皮蛋的,等等。两条小街,却可以摆这么多东西,走这么多人。我走过去又走过来 ,走半天几个小时不觉无聊。
那时没走过很远的路,没社会经验,完全不知人心险恶。记得十几岁时有一次,好不容易兜里有10块钱,我挂上我姐给我缝的一个花布包,把钱揣里面,走在街上,看来看去,钱捏出了水都舍不得用。然后感觉有个男的一直跟着我后面走,我头脑发热暗想,难道是因为穿了花衣服背了花布包,帅哥看上俺啦?嘻嘻,不理他,跟吧,还故作矜持昂首挺胸阔步走起来。结果一会儿想起背后的布包拉起来一看钱没了,悲催,原来人家是个三只手,看见我包里的钱美腻了。从此记得财不外露,人多包要背在前面。你看,赶集就像上学一样能学到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