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周二
与自己和解,与恐惧担心吻别
*下午去上课,走一段路,骑一段车,一路上听着音频,沉浸在精神盛宴的熏陶中。把一段路程,一段时光,变成如此享受的过程。
而且,我还尝试着换一条新的路线走走,感受着又找到一条路线的好奇和喜悦。
突然之间,发觉今天的自己,有了享受过程的心态,有一种此心安稳,一切美好的平和。
*今天觉察到自己对于别人的赞扬,还是接受的不自然,或是不敢坦然的接受,总想说几句推辞,来表明自己也没那么好。
觉察到了,会心一笑,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还是不自信,有一点胆怯。
好吧,给自己说,接纳自己的不自信和胆怯,这也很正常,没什么的。
哈,今天没有因为自己的做不到批判和指责自己哦。这已经是在进步了。
*早上,孩子起来后总是先来到我的卧室,和我哼唧几句。晚上,孩子临睡前也是总想拉着我或是爸爸,说几句,再说几句。以前,每每他这样我都有心烦焦躁的情绪,心里恨不得催着“又在磨叽了,快点去晨读,快点去睡觉”。
听《罗博士讲弟子规》,讲到“晨则省 昏则定。小小的问候,却是大道的体现,能够传递出人间的温暖。”,心中不觉一动,随即想起孩子一早一晚对我们的哼唧和话多,也是在传递着,他对我们的爱和重视哦。
于是,孩子早上再来我们卧室扯几句闲篇,晚上再吱吱喳喳有说不完的话时,突然有一种被他依赖的幸福感充满心间。
当开始感受到爱时,烦躁催促变成了温馨享受。
*看郑老师的博文《担心焦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在奉献的内观中, 让自己温暖而有力量》
“让自己变得温暖而有力量,唯有去奉献。
奉献,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条件。
而是,通过奉献这个外在行为,内观到真实的自己,逐渐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恐惧,逐渐让自己越来越有温暖和力量!”
今天,好似对这段话又有了理解。
其实我之前的信念模式,是偏于消极悲观的,遇事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担心焦虑恐惧。
今天文章中的那句“恐惧和欲望是一对双胞胎,有多恐惧,也就有多强烈的欲望。”
想想自己,也的确如此。因为怕而不断的要:向自己要,向家人要,向他人要……要自己的种种需求,要自己或他人必须按照达到我的标准我的满意……可是,不管要到或是要不到,都依然没有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心中总有一个黑洞,一个自我价值感匮乏,一个无法接纳和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被爱的黑洞,总也填不满。于是,就非常在意结果,就很容易恐惧欲望,焦虑担心。
可是担心焦虑的过日子,真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放下恐惧和欲望,接纳和爱上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辈子不用来经历,体验,历练,又能用来干什么呢?
一辈子,本就是个越来越……,或是反反复复的过程而已。
只是,就如郑老师说的,方向要选择吧。是只执着于自我成长,纠缠在自己的问题里;还是跳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放下自己,付出自己为他人做些什么当做方向呢?!
*人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付出,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无能。努力过了,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不丢人。
做错了的,改正就好了。做不到做不好的,就承认和允许自己的无能为力。错了没有那么可怕,做不到做不好也没啥大不了,总有自己做对的,做成的做好的部分呀。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完美万能的神。学着与自己和解 ,与焦虑担心吻别。心灵得以安稳,生命才会绽放飞扬。
何苦在焦虑担心中耗损着有限的自己呢?
愿我们能真的懂得,生活就是用来体验,就是感受其中的百般滋味,发现和享受其中蕴含着的爱与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