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观评课”还有这些说道你体验了吗?
听课、评课或者说观课议课是最常态也最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之一,然而在校长、教师的视域中,都或多或少曲解、误解、浅解、常解了“观课、评课”,为此,依据仅日参与几次观议课活动,整理了如下观评课碎思,旨在言说我眼中的新解的“评课观。
一、背景观
观课、评课前,要对支撑这节课的背后信息进行全面了解。
比如执教教师教龄、职称,信奉的教育哲学,践行的教育理念、实施的课堂模式,课型实验时间;执教班级在年级学业状况、学习风格、文化氛围、班改策略;本节课观摩目的、侧重点;观摩课适合群体;该课型运行条件、禁忌;该课型可能的副作用。
这样做的好处:自已能在了解背景前提下更好观课、察学,能慎重选择是否移植、推广。
二、立场观
不可乎视课堂研究的学生立场。
传统课堂研究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教(即直接受益者是教师),进而影响学生学。我在思考课堂研究的目标也可采取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以学倒逼教师的教的改革。因此我的观点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课堂研究不可乎视学生立场。
学生立场背景下,评课的新视角:
1、议课学生不能缺习
最有权评价课堂、教师的是听课的学生。在初期培训的前提下,邀请不同层次学生代表参与议课,放下架子,用平等心态倾听学生看法、想法。
2、近距离与学生接触,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从观教走向察学
设立学情观察员,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前提下,与小组学生坐在一起,零距离亲密接触,开展基于第一现场的基于证据的学情观察,聚焦每个学生的个案。用描述方式重点关注、记录学生的学习样态。
3、向学生直接反馈观课建议
除了直接向授课教师陈述学情记录外,更重要的是小组学情观察员要直接向本组学生反馈小组学习样态,对存在问题从学的角度提出建议。
各小组学情观察员协商后,还要对整个班级反馈观学情况,同时提出急需改进建议、对策。
课堂研究应该基于学生,为了学生;课堂研究学生不能缺习;课堂研究不可乎视学生立场,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三、标准观
信奉什么样教育哲学,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遵循什么样评课标准。
核心素养背景下好课的八条共识:
1、有问题、体现原生态的真实课堂。平实、朴实、扎实是其本色;学习真实发生,有学、有习、学习互动是其本真;关注预设更关注生成;有问题、有遗憾、体现原生态方显其真。
2、让深度学习发生课堂。是对学习力培养的学习,是学习力提升的学习:感知力是入口,思维力是加工,创新力是出口。感知力是学习力前奏,思维力是学习内核,创新力是学习终极结果。是解决问题层次逐级提高学习:培养学习力问题选择时层次:给问题、给方法、找结论;给问题,悟方法找结论;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找方法、寻结论。是从当前同质化整齐划一的学习向个性化选择性学习变革的学习。是学习时空、学习方式、学习工具走向多元化的学习。是从仅关注传承知识到更关注创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仅是课堂学习单纯消费者到还是课堂贡献者学习。
3、启迪智慧、改变思维,让思维生长的课堂。课堂定位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生命立意,从仅改变思维提升到让思维生长、点化生命。寻找思维停靠点、思维激发、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多元表征、思维碰撞等皆为改变思维手段、工具、目的,终极指向应然、实然指向一定是让思维生长。当然反思、顿悟同样指向让思维生长。思维生长表现在思维的深度(长)、广度(宽)、厚度(高)单向或多向增加。让思维生长路经:对主干问题认识,让学生从点状碎片化局部思维到整体系统化思维;从静态单一思维到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到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思维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
4、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课堂。关系是课堂生产力,改变课堂先从改变关系、改变情感开始!关系影响态度、效果。
5、内化规则、习惯的课堂。内在秩序感形成的过程:是合作、表达、发问、共处、对话等习得的过程,是模拟社会规则向真实社会规则体验过程。从约束性规则到指导性规则进化过程。
6、自主课堂。不包办、放手、给机会、尊重选择是其特征。从课堂的自学走向真正的自主学习,即学习目标、时间、内容、方法、路径、顺序、方式、方法、工具、结果呈现、考评方式皆有学生自主决定,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高效阅读、写作、表达等工貝自学;让学生借助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的方法等高效课堂学习学来自学,让学生将知识在运用实践中自学,让学生借助信息工貝如慕课来自学,这就是放大自学。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想学’到‘学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
7、不断纠偏的中庸课堂。阶段不同侧重点不同。从共识到我见(发现不同):关注表达到关注倾听;从学会说到学会问:从展示到分享:从关注群学到关注独学;从一刀切单一学习到混合性学习等。
8、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落地课堂。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产生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四、流程观
针对传统议课三多三少:当哑巴的多发言的少;说优点的多讲缺点少;重复别人观点的多能讲出新意的少。特提出3十1议课法。
操作方法是:参于观课的若十人以下人人必须发言,超过十人以上的抽鉴发言;发言时不准重复别人观点;更重要的是讲别人一个优点,同时要说三个缺点不足或急需改进地方。简称3十1议课。
同时规定了如下议课流程:首先整理各自议课记录,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变无准备激性发言为有思考的系统发言);其次执教人谈体会(自我反思),主要讲设计理念,成功地方、遗憾地方;再次同事3十1议课(同伴互助);第四专业引领,请首席教师给予提升、总结、理论引领;最后与会每位教师要根据这次教研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写二次反思。
这样从原来人人都不愿发言,变成了争着抢着发言;变说正确废话或用万能语言发言为有针对性研讨争呜发言,提高了议课质量与品位。
五、跨界观
观课也可以玩玩跨界
(1)、跨校听课: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听课次数多了,难免产生无新鲜感,甚至会出现“近亲繁殖",产生同化现象。若校级结对跨校听课,一来做课者与听课者心态都发生了微妙变化:做课者认为在外校上课,一点也麻痹不得,否则丢人丢大啦,因此会精心准备;听课者认为我要看看外校的教师这类课是怎么设计、怎么操作的?因此会带着好奇心来观课。更重要的是借助这种"杂交优势",会产生许多微创新。
(2)、跨学科、跨学段观课
可以组织跨学科听课。正是由于某些教师听不懂授课内容,他才关注教学流程,关注学生自学、合作、展示等学生学习情况;他才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另外,学科不同,教师授课特点不同:比如政治老师善于从日常小故事中提炼出哲理性观点;数理老师讲课语言非常有逻辑性;语文教师授课语言特别有文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可以组织跨学段听课,即小学、中学、大学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听课。学段不同,教师授课风格不同:小学重视情景创设,注重授课艺术性、趣味性;中学重知识系统性、重知识点强化训练;大学重问题开放性,重过程探究性,重答案多元性、创新性。互相学习,可以互相汲取营养。另外,低段教师会明确高段学习需求的习惯、方法、素养,更好为高段学习奠基服务;高段教师也明确了学生知识起点、学习方法,便于更好衍接,对症教育。
(3)、组织学生跨班观课。
现场学习是最有效学习。比如推行高效课堂时,对薄弱班级可以组织小组长到优秀班级观课。在情景中,让组长们感知该班学生是怎样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的?让其思考组长职责,学习常规……现场培训是最好培训,学生同伴表现更利于其模仿,更易成为其楷模。
六、创新观
1、观课、议课形式新突破
利用微信功能,借助专家现场解说、生成性互动微信观议课;带有课后复盘的自我观课具有诊断、帮扶功能的自我邀请观课;临床性质的微格切片观、议课;师生双向的观教、研学;跨级、跨课、跨校观议课;议课在先,观课在后的翻转议课观课
2、观课、议课新样态一一多元观教、察学
针对当前听评课这种常态主题教研活动现状及问题,为了纠偏增效,在提练、总结、拓展、提升陈大伟、崔沇漷、佐藤学先生等专家、学者观点基础上,尝试、探索、提出听评课迭代版一一多元观教、乀察学。
让传统听评课从结论+举例的验证式走向案例+观点的探究式;让传统的学科单一同质化复制视角走向多元、跨界、改进、创生的新视角;不能让课堂主角学生缺席,观评课要有学生立场;基于教学相长,师生课堂反馈要体现民主、平等双向反馈。
听评课目的从解剖别人、反思自己提升到基于诊断、改进、共同提升;听评课方式从中医的凭经验、西医的凭仪器量表整合为中西医结合的系统会诊,达到标本兼治;听评课从重在听、重在评教、重在评判,观课议课重在观、重在议、重在诊断改进,多元观教、察学重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多主体的教情、学情真实的协同观察,前者共同点都指向教,期侍教师改变带动学生课堂改变,而多元观教、察学重在教情、学情双向改变,希从间接反馈走向直接反馈,学生优于教师改变。
本着师生双方在课堂上表现都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主导思想,先要建立教师议课团、教师学情观察团、专家议课团及同级别班学生组长、组员代表组成议课团、同级别班学生组成的学情观察团、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专家议课团,并在研讨课前招开观课察学会议,简要听取上课教师课堂设计理念、思路、欲达成目标;同时双向观课团要分工到位,观课仪器、量表准备到位;听课教师现场建立公众微信群,借助微信拍摄、录像、语音、文字现场互动;现场带着分工进行多元的观教、察学。在不干扰学生、小组学习基础上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学情观察员要做好上课教师的第三只眼,使蒙着眼睛上课的课堂盲人一一教师无意识忽略或盲区、盲点学情判断得到提示与反馈;召开多元观教、察学信息反馈会。
七、功具观
单纯凭肉眼观课早就0ut啦!借助照像机、录音笔、手机等工具,提前研究观察维度、设计相关观察量表进行科学观察己成新时尚。
同时不可忽视观、议课研讨卡创意。一是现场观课记录反思卡,二是观课察学交流记录卡。
现场反思记录卡:
(1)、课例导读:教材版本、单元概述、教材内容概述;该类教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执教教师研究取向,欲解决问题、创新点。提前印发的执教教师教学设计、
(2)、观课准备:学科知识、方法贮备要点。
(3)、预设的观课目标:自己有什么困惑(单项的也可是综合的),想验证、学习、发现、比较什么,想得到什么数据。
(4)、课堂观课日志——观课角度的选择(是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还是同时观察;是单项观察还是综合观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自己观课的重点);课堂记要:教学流程、教学典型环节、片段、细节的记录、关键环节的点评等。观课心得:上课教师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看法、建议或者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5)、对执教人所观察角度方面的评价:用事实说话、用理论概况。对执教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优缺点并重。
观课察学交流记录卡:
(1)、议课的交流提纲(自己的第一次反思);
(2)、发言摘要——执教教师谈体会、观教人员3加1议课、学情观察员的发言摘要、专业引领内容;
(3)、个人议课后的感受和体会(二次反思):
(4)、课后问题研讨;(教研组要研究问题)
(5)、后续学习相关资源链接、书籍推荐。
双卡使用,让观、议课过程,从表层看课走向了本质研讨;从随意的、碎片化的学习走向精心策划的、主题聚焦式思考;从粗放的、低效的一次活动走向精准的高效的体验式课程设计,从缺少后续追踪改进及技术资源支撑的会议培训走向系统的帮助教师把学的理论真正用到一线实践的策略行动。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关注:
评课层级观。一是指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名师观议课视角、侧重点、要求高度应有所不同。二是指议课的层级:只指出存在问题;既指出存在问题,又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更高层次的是,既指出存在问题,又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还对症指明改进策略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建议等。
效益观。只有在老师最近发展区内,让授课者能接受、乐意接受并原意今后尝试、改进的指导、建议才是效益最大化的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