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孩子白白胖胖的,象个人参娃娃,可爱!
青少年阶段,孩子胖乎乎的,象个弥勒佛,可亲!
长大成人了,孩子肥肥胖胖的,甚至一胖而不可收,愁人!
我家有胖孩,令我发愁,更令其父寝食难安。
孩子发胖,可能是体内的“肥胖基因”所致,更可能是不合理的饮食与缺乏运动导致。
回顾孩子儿时,不好好吃饭,对牛排酥、虾条、鱿鱼圈等零食极感兴趣,一瓶酸枣汁就可以是一顿午餐。饭时常不饿,一过饭时便寻零食。好说歹说都不能令其改变,只好由其性子。
尽管孩子不好好吃饭,但体内存在“肥胖基因”,一直蠢蠢欲动。
在外婆家,孩子主要吃饭食,零食被控制。每次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都会发胖的。孩子两三岁时,在外婆家待了十来天被接回来,穿上那件“连体衣”,胖得胳膊都放不下来,两臂只能斜斜地架起,象个充了气的玩具娃娃。到家后,又闹着不吃饭菜不喝汤,仅靠零食过活,几天时间就甩掉了身上的赘肉,只留下“奶膘”。
那时,妈妈一直责备我,净让孩子吃些“不攒肥的东西”,可我真的拗不过孩子啊,不想让他哭闹与不快。便想着如何能通过提高烹饪水平、变换食谱,使餐桌上饭菜的色、香、味俱佳,能勾起孩子的食欲,诱惑孩子吃多点,再多点。于是,刘艺伟老师的《天天饮食》成了我的进修课堂。同时,走亲、访友、串门,都是我开阔眼界、提高厨艺的好机会。
但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抵制不住旺旺和娃哈哈对孩子的诱惑。他在饭食与零食中,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后者,让我倍感失落与无助。
终于,孩子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了“新大陆”――将肉绞成碎沫,加入拌面菜中,吃起来有肉味,却看不到肉。做这种加肉的拌面菜,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每次都会“再来一碗”!我欣喜、兴奋,内心欢呼“功夫不负有心人”!
于是,这种饭便经常被摆上餐桌,有时甚至天天吃。半年功夫,象吹气球一样,孩子胖起来了,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显窄小……半年啊!
从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孩子的胃口撑大了,总有一种“饥饿感”。当时,我没想太多,认为能吃总是好事情。
直到孩子上大三,内心才产生一种“危机感”,这么小却这么胖,行动不灵活,也会影响脑子的转动,就连个对象都难找啊。很认真地和他谈起,却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我的反复强调,在他却成了“碎碎念”。
孩子考研后,原本较大的体重更是与日俱增,引起他爸爸的紧张。多少难眠之夜,几度噩梦惊醒。于是,“减肥”成了我家永恒的话题。
春节到家,孩子的体重与体型,被他爸爸严厉地“约谈”,我只好在每天早上,陪着孩子在操场跑圈。坚持跑了一周,体重减少了十斤,原本紧裹的衣服宽松了。可一到婆家,我们便被婆婆“警告”:大过年的,别在孩子面前提什么节食、减肥之类的话题。刚刚取得的成果无法巩固,罢,罢,罢!
只好在孩子返校后继续强调。每次通话,都要涉及节食、运动、减肥,每次都得到“在进行中”的信息。但每次要求视频,几乎都被各种理由拒绝。
这次回来,情况令我们大失所望。看来,平时算是白说了!我的不断强调,他爸的担惊受怕,孩子的敷衍搪塞,于相见的这一刻,在“相对无言”中,演变出多种表情:我的失望,他爸的愤怒,孩子的无奈……
半年才有一次亲子团聚,平日里温和的父亲怎地不知珍惜?指责,指责,还是指责。很难听的话语也从慈父的口中说出。劝他几句吧,被怒责“护犊子”。
五老峰之旅。高高的山峰,长长的路径,陡陡的台阶,胖胖的儿子……儿子气喘吁吁,很难加速。他爸爸遥遥领先,回视儿子的目光中有气、有怒、有说不出的责备,应该还有重重的“恨铁不成钢”罢。
我很心疼儿子,返回跟在他身后,背过他身上的包,接过他手中的袋,劝慰着、鼓励着……他爸爸甩给我一句“护犊子”,我也很能理解他爸爸的心情,只能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孩子临行前的晚上,他爸爸开了“家庭会议”,内容当然是关于孩子减肥的意义、方法措施与必要性。列举种种,归结为一句话:“减肥势在必行”!
因为家有胖孩,对孩子说的话总是围绕这个主题:
㈠ 瘦了,穿什么都百搭;
胖了,穿什么都白搭。
(仅从表象上阐释)
从深层次说,就严重了!
㈡ 楼上的小天说:“减肥必须从节食开始。”
对门的叔叔说:“减肥从饭量减半开始,坚持只吃原来饭量的一半。原本吃一个馍,现在只吃半个;原本吃一碗饭,现在只吃半碗。”
㈢ 减肥势在必行。节食+运动,开始体重减少20斤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接下来,你从中获益了,继续坚持节食+运动,体重稳步减少,也是能做到的。
儿子,加油!
㈣ 有机会就运动,比如原地站立(沉肩、收腹、挺胸、立腰等)、室内走动(原地或小步移动)、楼道往返走或跑……
不拘形式,坚持运动!
……
“家有胖孩”,小时胖则可爱,长大还胖则令人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