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洗尽铅华,尘埃落定。
平凡是什么?是碌碌无为?是平平淡淡?
这本书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为背景,以孙玉厚一家为主要视角,讲述了众多平凡人自力更生,坚强生存下来的故事。
少平的出场,伴随着饥饿与贫穷。在食堂里只敢在最后的时候去拿黑面馒头的他,为了学费,为了尊严,为了生存,渐渐开始有了一番作为。
我不懂书中的贫穷。我不知道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少平一家,为了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新窑,为了给让少平和兰香有学上,为了给少安找到媳妇,为了给老人治病,面对着那一片片田地时内心的汹涌与期待。粮食的收成,决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可粮食的事,却是天说了算,而他们早已习惯了天不肯多给的同情。那些富人们走访的时候,有多少家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更别说一顿饱饭。
我不懂书中那些人奋斗的精神。少平上高中读书的劲头,回家种田的精力,建窑烧砖的拼命,以及后来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矿山的从不放弃,从没叫过一句苦,从没喊过一声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压垮的时候,也想放弃退缩之后一了百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向前永不退缩?
作者写书下意识把少平塑造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人,他的经历和他的内心中那些我们不曾拥有的精神,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从这个点上看,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自己内心的力量可以支撑自己闯过一切磨难。真正平凡的是我们。我们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烦恼,作业做不完会难受,被别人说了会伤心,但是又在小点的努力中期待着,期待着成功。
我们或许更像少安。肩负着未来养家糊口的重担,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在现实的面前,还是低下了头妥协。遇到困难总会默默地跟自己说,加油,但是直到自己实在无法坚持下去后,默默地放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的压迫下,往往没有多少人能坚强地挺过来。
但话虽如此,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么好,他们不敢奢求的白面膜我们或许都会嫌弃。当他们在田地里冒着大太阳工作的时候,我们却在家里无所事事,饿了有吃的,冷了有盖的。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自己却是一直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就是乡下人,自己种菜自己养动物,年夜饭的时候,桌上的鹅啊鸭啊都是自己捉的,菜也都是自己种的。我知道他们种菜辛苦,但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却惊讶地发现,还有那么一群人,想种地都没有资本。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孙少安工作失利的时候。孙少安去河北买了很多做砖的机器,又聘请了专业的师傅。可谁知这个高薪聘来的师傅只会瞎干,一个月就把整个烧砖窑毁了。孙少安因为破产非常低落,但是被只有一面之缘的胡永和救起。孙少安向自己妻子的姐夫借了三千多块钱孙玉厚也给了孙少安一千多块钱。这样他的事业又重新能运作起来了。他吸取了曾经的教训,把以前的师傅又请了回来。不久后他又把乡里一个更大的砖厂承包了。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如果那个人是我,我可能会一蹶不振,更别提什么重新振作。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为什么总感觉那些人都这么有拼搏的精神呢?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拼搏,如果自己的财产被兜了还有自己的亲人,根本不需要担心。但他们就需要担心。或者说,他们必须拼搏。如果他们不拼搏,不为了家庭努力工作挣钱,那他们家就垮掉了。他们是真正的将一家子的重担都背在了肩上。
其实我渐渐发现了,虽然说是平凡的世界,但是其实他们都不是平凡的人。
像曾经我看过的《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中,保尔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可他虽然是平凡的,但是他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书写不平凡的故事。而《平凡的世界》也是一样。
在遥远的黄土,有一群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中做着平凡的事。或许是在学校的食堂中盛一碗菜汤,或许是在家里和自己的爱人讨论自己的工作,又或许是在田地里种着田。但是又或许,他们并不平凡,只是他们书写的传奇,我们看不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