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Memantin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Unde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简称ECT)是许多精神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它是把双刃剑,疗效显著,副作用也不少(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中介绍陈浩南的经典台词:身高一丈,腰围也是一丈!哈哈),其中较让人头疼的是ECT后出现的记忆力下降及认识功能下降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生做过许多尝试,如改变电极位置、降低电流强度、使用短脉冲波诱发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副作用,但也降低了疗效,拉长了疗程,改进效果有限。要解决一个系统自身固有的问题,光靠系统本身是很难的,需要外力帮助。好比你力气再大,也无法将自己拖离地面,总得有个搭手的地方才行。
那么,如何在不损失疗效的前提下,保护好患者的认知功能呢?试过的药也不少,但都尚存争议,其中包括NMDA受体拮抗剂、环氧化物酶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甲状腺激素、阿片类拮抗剂等等。
就拿NMDA受体拮抗剂来说吧,在这个家族中第一个被看好的,可能对ECT的认知损伤有改善作用的,其实是氯胺酮。想当年,氯胺酮还是小鲜肉的时候,是被用作ECT患者的麻醉药。当时就有学者发现氯胺酮具有改善ECT所导致的认知损伤的作用,动物实验还做了不少,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NMDA受体拮抗剂为什么可以保护ECT患者的认知功能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学说是,电抽搐诱发的癫痫发作可导致一些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在脑内释放大量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影响认知。
为什么氯胺酮没有走到最后呢?好事多磨啊,因为氯胺酮与NMDA受体的结合太过紧密,完全不可逆,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以后专门写一篇这个家族里面的故事,蛮有意思的),其中一项就是强烈的致幻性及成瘾性,以至于最后小鲜肉成了毒品禁药(K粉、冰毒都是氯胺酮的小名),不再被允许用于人体了。
那氯胺酮是不行啦,可是市场上不是还有美金刚吗?美金刚是中等亲和力、可逆型NDMA受体拮抗剂。作为抗痴呆药物上市多年,增智效果显著,安全性能良好,为什么不能用它来试试呢?于是便有了这项美金刚用在ECT治疗患者中观察认知功能改善的研究!别看就40例,它可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这点我还是很佩服老外的,想做就做了!国内的医生想做也做不了,因为没有适应证,没有安慰剂,创新寸步难行啊。
研究中,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美金刚,一组安慰剂。ECT疗程为四周,每周三次;药物也用四周。在ECT疗程第一周当中,美金刚的剂量从起始每天10mg加量至每天20mg,维持到疗程结束。在第一次ECT前24小时(基线)和ECT疗程全部结束后,用MMSE、Digit Span Subtest,wechsler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变化,结果显示美金刚组与安慰剂组均有显著差异,而在安全性方面美金刚组与安慰剂组没有区别。
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确实是这个研究的局限性,但是总比什么也没做仅靠猜想强!至少说明美金刚对接受ECT治疗的患者的认知功能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路在其中应该有参与!作为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很有意义,值得借鉴!
文献出处:Clin Neuropharm 2015;38: 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