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只订阅了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时,我很感谢得到,感谢《超级个体》,因为它让我养成了每天听或看《得到》、每天总结、每天思考的习惯,甚至觉得自己的脑子没那么杂草了。
我会每天画成长卡、每天留言,连续几周将当周的内容再进行一遍总结和梳理,我很享受这种状态。
《超级个体》里面的很多工具我也都尝试用过,比如if。。。then执行意图,比如每日三件事,每天早上都会这么列。虽然我常常无法完成这三件事,但是写下来还是解放了我的大脑,让我更轻松应对。
朋友有很多成长的困惑,提出很多人生或工作的疑问,我都会在《超级个体》里面找到答案,然后分享给她,因为超级个体确实解答了我们在工作和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超级个体》学到的还有写作方法:因为在深入地阅读古典老师的文章内容时,会去关注他的写作结构,古典老师变幻过几次,现在用的是这种:先提出两个问题,让我们自己思考,然后开始讲主要内容,最后留下思考践行题。之前是以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的讲述开头,然后给我们讲述一个概念,最后给我们一个策略,指导我们怎么做,最后做一个总结,并留下思考践行题。
在清明节的时候,跟同学出去玩,我给她极力推荐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其实是想让她养成学习的习惯,让她找到生活的自信,而不是在工作之余浪费时间。
而后,我又订阅了《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和熊太行的《关系攻略》,我才发现我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么多文章,而且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更新频次和习惯都不一样,反而改变了我的学习习惯。同时发现《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现在根本不适合我。
虽然我没有订阅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但是也从老师的直播中和别人的分享中了解过他的观点,他教授我们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逼我们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但是一旦你要阅读的东西太多,你想阅读的东西太多,就会把我们带到曾经阅读公众号文章、刷朋友圈的习惯去,从对一个专栏的深入阅读,转变到对几个专栏的浅显阅读。为了读而读,而不去思考老师留给我们的思考题,如果这么来看,那我是真的没有学会学习。
再说到罗胖的营销,在几次直播中,罗胖都向我们极力推销所有的专栏,巴不得大家把所有上线的专栏都订阅了。不得不说,罗胖确实应了“奸商”的这个名字,原谅没有骂的意思哈。想表达的是:如果罗胖为我们好,应该是要建议我们一句,不要订阅所有的专栏,而是针对性地订阅,订阅自己喜欢的,订阅自己需要的,功利性学习,深入学习,这样,才是真的不浪费票价。
我又订阅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也是中途订阅的,现在赶上进度了,但是我也只能说我把所有老师的文章都读了一遍,但是古典老师从清明节后的节目起,我就很少留言了,而薛兆丰老师的思考题我也只留言回答不超过5个。《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从没有留言,也没有实践过。熊太行的《关系攻略》很实用,评论以及熊大在评论里的回答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相信造福了很多关系户,然而我也不会有时间把所有的评论都看完。
我知道得到上面有三星大神,他们很努力,也很厉害,我佩服他们。在得到上开专栏的老师也是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精力旺盛、不知疲惫的感觉。但是在得到上学习这件事,我对于自己的建议还是量力而行。
罗胖说他对他们公司的新员工总会交代四句话:
1、目的要清晰,然后想方法和行动;
2、做大概率能赢的事,不去管每件具体事儿的具体结果;
3、沟通是最重要的事,表达是最重要的事,不断锻炼自己的影响力、复制能力;
4、如果找不到态度,就回到真诚。
所以我上得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与得到的缘分是什么?初识得到,是在罗辑思维公众号,我是在2014年开始关注罗辑思维公众号,还是我在北京的时候,那时候在公司里听同事谈论两个老罗的故事,一个叫罗振宇,一个叫罗永浩。罗振宇在罗辑思维公众号里卖起了书,而我看中了它卖的书的品味,深得我心,充满艺术的气息。所以我在罗辑思维买的第一套书是《文艺复兴三杰》,送给了一个很好的朋友,这真是个挑礼物的好地方。然后是他每天早上的60秒给我的陪伴。那时候关注的公众号不多,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个,一个是鬼脚七,一个是罗辑思维,每天早上6:30都会看到亮着红色的那条60秒的语音,让我深深敬佩这个60秒男人,恩!真是个有毅力的男人。那时候的60秒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再然后,我开始听内容,内容很简短,有时候听不出什么,后来开始有了文章,第一篇让我刷新知的文章是关于钻石是最大的营销骗局,而后还有德国的难民文化,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于是我开始不断地刷新知了。买的第二本书是《人类文明简史》,这是一座丰富的博物馆,我们环游不了世界,却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藏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所以周末的时候无聊,放在床头便会翻一翻,罗胖说里面有676个概念。李笑来老师说学习其实就是学习概念,人类文明简史里面的概念在一年时间里学到手其实是个不小的诱惑。
我继续刷罗辑思维公众号里的文章,偶然有一次,发现罗胖开始提得到这个APP,里面的东西可以在得到上买到,罗辑思维里面的文章也可以在得到上看到,原创都是得到上专栏的作者,大概我是在罗辑思维里面的文章看到一篇关于古典的文章,才在得到上面订阅《超级个体》专栏的吧。那时候已经是2016年的11月,我想如果不是8,9,10月工作太忙,我会更早遇到得到。
其实很多公司真的是把一大群有同样需求的人聚在了一起,或者说让一大群有同样需求的人的需求得以被放大而解决。比如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比如胡玮玮创立了摩拜单车,比如罗振宇创立了得到,汇聚了一群具有精神追求的人。没错,我相信得到的用户都是追求精神胜过追求物质的人,让他们读一本有趣的书跟吃货吃到一顿丰盛的美食带来的效益是一样的。
王者荣耀可以有上亿用户,玩音乐的人也是大把大把,得到上面追求精神享受的人也是一个群类,迟早是要过亿的。
回到我订阅的专栏。从为了成长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自由人而订阅《超级个体》,到出于看《最强大脑》对Dr.魏的科学理性产生崇拜而订阅《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到为了更好地了解体质内的套路而订阅熊太行的《关系攻略》,再到为了更贴近日常生活、为了更好地理解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并且作出应对而订阅《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我觉得每一个专栏都满足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点点精神需求。其实现在最想订阅的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因为教授的是底层逻辑,让你真正成为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人。还想订阅的有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和熊逸的《熊逸书院》。
从个人思考到个人成长、从育儿育己到人情世故,从艺术到历史,我的翰林院应该是有讲授这么一群知识或技能的老师的。
古典老师把爱好分为两种,消费型爱好和生产型爱好,我觉得与活生生的人产生交互的就是生产型爱好,而未能与人产生交互的就是消费型爱好。为了锻炼自己的影响力和复制能力,很多想法写下来很有必要。让消费型爱好转变为生产型爱好,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与得到的故事,希望能继续下去。为满足自己的认知追求,为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为满足自己的人文追求而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