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蒂营养课笔记(八)--婴幼儿便秘与饮食

 一、初识大便

1.大便的形态

便便的形态
不同便便的含水量
婴幼儿大便的形态


2.便秘产生的原因

功能性便秘: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排便的习惯不好导致,排便的器官没有问题

器质性便秘:排便的器官出了问题


3.大便的成分

便便的成分


4.添加辅食之后大便的变化


随着不断的添加食材,宝宝大便的颜色状态都会不断的变化:颜色会变得五颜六色;时间会发生变化,有的逢吃必拉,有的半夜拉;频率变化,有的一天两三次,有的两三天一次。


5.不正常的大便

红色:可能消化道出血,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者吃了红心火龙果,大便小便都会变成红色;

灰白色:新添加的奶类不太消化;胆道出现问题,没办法正常的流出胆汁;

黏液:肠道感染;或者感冒的时候有痰,孩子不会擤鼻涕和吐痰,全部咽进肚子从肠道排出;

果酱:肚子疼、哭闹

硬结:便秘;

水样(全部渗到尿不湿里面去):腹泻;

残渣(大量,基本原封不动的拉出来):食物过于粗糙,或者孩子的咀嚼能力太差。


二、便秘

1、如何排查导致便秘的食物

排查导致便秘的食材

每添加一种新食材,要记录和观察孩子大便的情况,观察两三天再添加不同的新食材。

一般情况蔬菜吃了可以通便,但有时候刚添加蔬菜会让宝宝有不适应的表现,引起便秘。这时候不一定要严格不吃某一种食物,但是要知道吃了某种食物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可以过段时间再去尝试。


2.那些“通便”的东西

(1)香蕉

通便作用不咋地。生涩的香蕉可能加重便秘。

(2)蜂蜜

蜂蜜本身绝大部分是糖分(白糖),如果喝了蜂蜜拉肚子、通便,那是蜂蜜的糖分引起了不耐受,就像喝了牛奶会腹泻一样,把不正常的腹泻当成了通便。另外蜂蜜的含糖量和热量很高,孩子吃了以后会有很强的饱腹感,不爱吃其他的食物了,进食量过少反而会便秘。一岁以前的孩子,更不建议吃蜂蜜,因为蜂蜜有受肉毒杆菌感染的风险,而孩子的解毒能力比较差,一岁以前不要吃,一岁以后少吃。

(3)酸奶

酸奶里面会有益生菌,但想靠喝一两天酸奶就治便秘是不可能的。酸奶里的益生菌被吃下去,在胃液的消化下基本所剩无几,剩下来很少的部分能不能到达肠道并定居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4)益生菌

与酸奶的原理相同。现在没有证据证明益生菌与治疗便秘相关。

(5)凉茶

“上火”喝凉茶,但是凉茶里面很多中药成分,不知道有什么损害,给孩子喝白开水就可以了。

(6)芹菜

粗纤维帮助排便,但粗纤维并不是指菜杆子粗,也不是菜叶子吃起来口感粗,菜本身上面的筋是没有通便作用的。膳食纤维并不是菜的纤维,膳食纤维我们看不到,藏在细胞里。有些菜口感粗,但其实没多少膳食纤维;有些菜吃起来细腻,却富含膳食纤维。

不要给孩子吃过滤过的果汁菜汁,因为膳食纤维都在渣渣里。


3.如何预防便秘(1-3岁)

便秘

1-3岁的婴幼儿每天300-500毫升水;

蛋白质食物吃多了也容易便秘;

喝过奶了就不要再额外补钙了,补钙多了也会便秘;

每加一种新食材要观察2-3天。


三、膳食纤维

1.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糖类。做果酱的时候,果胶的存在可以让不同的水果凝聚在一起,果胶是膳食纤维的一种;酸奶凝固的状态很不稳定,吃着吃着就变成水一样的液体,为保持凝固状态,加入明胶果胶等,也都属于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排便。


2.膳食纤维分两类

膳食纤维分两种

(1)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收肠道里的水分,软化大便,适量增加粪便体积,促进小肠蠕动。比如豆类、水果、燕麦。

(2)不溶性膳食纤维:明显的增加粪便的体积。全谷类、蔬菜类、坚果。


3.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膳食纤维含量

便秘的时候可以多摄入一些这些食物,平时就应该有所涉及,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便秘了才开始吃一点。


4.高膳食纤维示例

(1)杂粮豆粥(早餐)+米饭/蚕豆木耳炒蛋(午餐)+鱼/荞麦面(晚餐)

杂粮豆粥不只是膳食纤维比较丰富,而且含很多的维生素b族,营养价值甩白米粥好几条街。维生素b族本身就有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谷类豆类混在一起,又有蛋白质互相补充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食品。

晚餐荞麦面,增加粗粮摄入。

(2)


四、其他情况

1.如厕训练

孩子会出现“肛欲期”,会反感父母处理他的大便,他会有段时间认为大便是自己的东西,这时候不要强行进行如厕训练。

如厕训练可能会有反复,会出现倒退;出去玩、走亲戚的时候有时候孩子玩嗨了也会出现反复。

2.精神性便秘

便秘引起疼痛等,让能控制便意的孩子产生了惧怕感,越不愿意大便,大便越干,越不容易排便。

这时候大人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去大便,便便完了很舒服;或者用绘本教导孩子排大便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3.器质性便秘

约占10%,不是食物引起的,而是排便器官引起的便秘,这时候要及时就医,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