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妈刚从西藏回来,买回一堆包治百病的藏药。尽管去之前千叮万嘱,妈还是没忍住剁手的冲动。好嘛,团费2900,藏药9200。
我妈可不是一个人跳的坑,同团的老姐妹几个都买了,或多或少而已。我说她,人家双眼一翻:“又没要你的钱!”嘿,这群阿姨叔叔,出发前和人家旅行社压100块的价压得不亦乐乎,买东西倒是咔咔的。
我投降:“行行,您自己钱想怎么花怎么花,平时去菜场五毛一块讲价,不就是为了现在花个痛快吗?”
为什么爸妈总是喜欢报个低价团,又花高价买东西呢?
二
最近有个词儿很流行,叫做“隐形贫困人口”。说得是我们这类用着Iphone X,上着健身房,吃着日料店,打着旅游卡,却无存款无资产无应急能力的,每月工资白领的那个白领。
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过得有滋有味的生活。实际呢?每月不是在还信用卡,就是在还花呗。还美其名曰:活在当下。
而我们父母一辈就不会如此。他们过过苦日子,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上小学的我妈,最幸福的就是趁外公外婆不在家,偷咬一口红糖当零食,还得防着被打。
骨子里带来的勤俭节约,让她们往往在小事情上“抠搜”,这也舍不得花那也舍不得花。其实呢,工作了几十年,要说小积蓄还是有那么一点的。爸妈们隐然成了“富裕人口”。
三
为什么各类金融骗局要瞄准中老年市场?有钱,有闲,只要给一个听上去合理的理由,老年人就很容易冲动消费。能赚钱,能保命,为子女好,这是中老年花钱理由三大条。
隐形贫困人口们花钱的三大理由呢?能显摆,能社交,能开心。你看,人家都有我没有,是不是显得我很low?大家吃饭都在刷苹果,我一个用小米的根本擦不上话,是不是不能愉快的玩耍?还有,老娘就喜欢花钱的快感,我高兴!
消费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隐形贫困人口和隐形富裕人口永远无法理解对方。成长社会的不同,又是导致消费观念不同的根本原因。
想起多年前推房贷的老故事:中国老太攒钱攒了三十年,终于买了一套房,还没等享福就一命呜呼。美国老太年轻的时候贷款买房,三十年后终于还清了,可她享受了三十年。我们父母就像中国老太,而我们,早被洗脑为美国老太了。
可信贷消费真的好吗?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余威还在影响全球。“先享受,后赚钱”的模式真的符合人类的需求?
当一个人将美好生活作为目标去努力,而激发自身的动力时,当一个人为了维持美好生活,或者看起来美好的生活,把自己搞得疲于应对,不敢放手一搏时,哪一个才能激发创造力和动力?
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是时候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念,放弃大房子和高房贷,放弃体面的假象,解放自己去拼去闯。搞不好能打出另一片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