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哪所大学?要不要出国深造?创业还是工作?……在面对人生各种取舍时,我们总会陷入无尽的纠结中,有些人随波逐流,有些人拖一天是一天,可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总能突破混乱思维,克服常见误区,系统性的做出理性决策。
是的,公子今天推荐的这一小部分人的决策科学,来自希斯兄弟的「决断力」,我们分别从「阻碍有效决策4种心理因素」、「科学决策4个步骤」,「3招告别纠结」以及「重大决策前的2个注意」解读这本经典的行为心理学著作。
哪些因素会阻碍你做出有效决策?
1、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
面对选择我们常常局限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是与非”思维中。比如一位业务员拜访老板时,对方盛怒之下把他的名片撕了,并说给你10块钱,你的名片被我买了,滚出去,如果你是这位业务员你会怎么做?
2、分析选择时——证实性偏见
我们做出判断时,经常会寻找那些支持我们的证据,拒绝或者有意忽视那些否定我们的信息。
3、分析选择时——短期情绪
我们的决定常常被两种微妙的短期情绪改变。
曝光效应:说人们会对自己更熟悉的东西产生偏好。
损失厌恶:人们发现相对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损失带来的痛苦更大。
4、接受结果时——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roy) 是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即人都是过度自信的,尤其是对其自身的知识的准确性会过度自信。我们现有的认知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看到一些新事物时,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和过度自信,大多数人会选择不信。
科学决策的4个步骤
1、看看自己有哪些选项?
错误做法:非黑即白。
正确做法:给自己增加选项,优化决策。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销售员,他就真的滚出去了吗?并没有,相反他又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说,“对不起,我的名片5元一张,我没有零钱找,就再给你一张吧”。老板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并为业务员的心态和机智所打动。
如何给自己增加选项,可以借鉴可以设立多目标也可以兼顾两者,而非其一。比如第三种,很多公司在采购时,通常会考虑2家或更多供应商。哪怕有一家价格略高一些,也会分配少量订单给对方。因为一家供应商就缺乏竞争机制,增加选项不但便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同时次要供应商的存在也可以给主供应商制造一定的压力。
这也是一些跨国公司的常用采购策略,先考察、比较多家供应商,最后保留两家。一家为主要供应商,另一家为次要供应商。
2、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用现实验证你的观点。
错误做法1:证实性偏见,我是对的,我就是对的,你看他们都说我是对的。
正确做法1:像朋友同事专家等寻求意见,获得客观的评价。
错误做法2:看重沉没成本,忽略机会成本。家里买的药快过期了,你看这多浪费那赶紧吃了吧,这就是过于看重沉没成本。
正确做法2:重视机会成本。花同样的时间,A和B哪一个带给我的收益最大。
3、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
错误做法: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
正确做法:从长远考虑,比如查理芒格的投资智慧就是价值投资而非价格投资,股价短期波动并不代表将来一直波动,。
4、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一定准备
错误做法:过度自信。
正确做法:给未来要一份保险。
三招告别决策纠结
1、设立“反对派”
当我们特别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尤其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情感上的回报,你就可能一意孤行,这往往也是多度自信的结果,比如大公司的CEO在收购公司的时候往往会给一个明显高出市场价的收购价,如何阻止这些冲昏头的CEO呢?
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中,有个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一条经验:每个决定,都要特别设立反对派。作为反对派,哪怕你心里支持这笔投资,你在开会的时候也要想方设法列举反对的理由。如果听过所有反对理由之后,你们还是决定要投资,那这个投资决定就可能是比较靠谱的。
2、从远处旁观
第一招:10/10/10法则
做选择的时候经常纠结,是因为很多复杂情绪在左右你的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挑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10/10/10法则分别是三个时间尺度去分析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很多人遇到一个女孩不知道要不要表白,想表白怕被拒绝,可不说心里又煎熬,如果你看到这个日本老人一生的等待也许心中已有答案。
第二招:好朋友法则
如果面临这种表白困境的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我会告诉TA怎么办呢?
你多半会说,告诉她,Nothing to lose!
研究人员发现,从实质上讲,我们为他人提出的建议常取决于唯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我们自己的思绪却在各种变量中翻腾。当考虑朋友时,我们能看到树木。而当考虑到自己时,我们却迷失在了森林中。另外,我们还会明智地建议他人要忽视短期情绪。
3、考虑价值观
前面两个办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利弊。但是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面临一个利益计算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
这里你就得考虑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比如作为一家企业,你认为是让消费者满意重要还是让股东满意重要,亦或者让员工满意更重要。
如果想让消费者满意,那就少赚点多服务点;
如果想让股东满意,那就尽可能增加利润;
如果想让员工满意一些,那就像美联航一样,直接把乘客拖下飞机。
企业家事先把这个价值观跟员工说好,员工遇到两难选择就知道怎么决策。
重大决策前注意什么?
1、重视基础比例,才是借鉴别人的正确选项
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要记得自己并不比别人特殊,基础比例就是最好的参考,曾经有一位学者带领自己的团队编撰一本书籍,当他询问团队成员多长时间可以编写完成时,得到的答案不是一年半就是两年,而他心里知道同类型的书籍别人花费的时间是7年,果不其然这本书编写完成已经是8年之后的事。
基础比例就是前人在做同样的事达到的平均水平,那些认为自己了不起的人有没有想过别人曾经也认为自己了不起,股市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特殊例子的试验场。
当然如果你不想听从基础比例,也行,拿出你与别人不同之处的切实证据。
一看基础比例,二看特步特殊,这样既尊重基础知识,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Try and Error,什么谋定而后动,都是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一项调查发现,60%的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前甚至都没有写过企划书。他们会通过尝试来解决不确定性。尝试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探索现实而非预测现实的方法。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奋斗了一生,如今依旧每个月全国飞,她曾经对公子说「少年求变,老年求稳」。年轻的时候,很少有人确切地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什么,但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多尝试不同行业,就跟选择终身伴侣一样,只有亲自实践相处,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才是貌是品行还是财富。
实干科学:
企业家做决策的过程就是3个P,政治、劝导和PPT,从政治上考虑好这个决定,劝说其他人支持,然后再用PPT讲一遍这个决定。
所谓实干科学,是做事前把握好力度,小规模试水。
1、尽可能尝试新事物。
2、尝试要可控,确保不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后果。
3、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不断调整做法。
本文是由
靠谱又美貌的卧龙公子编辑!
转载需经 公子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