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回去健身房的时候,需要经过一条不长的过道,这个过道不算宽,也不算窄,正好容得下五六个人左右两边或坐着,或站着,谈天说地。因为这个过道是通往更衣间的唯一道路,所以,我出来进去换衣服,上洗手间,或者洗澡都需要从这里走过。一般我习惯换好健身服,时间还有富余的情况下,经过这个过道时,会看看这些过道里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后来我发现,原来过道的旁边还有一间屋子,这个屋子面积还挺大的,一面墙上有整面的镜子,屋子两边各有一个单杠,十几个孩子,穿着舞蹈服,在老师:“one,two,one,two”的引导语里学拉丁舞。
门外的家长们几乎都很年轻,几乎都是妈妈级别。他们一般多数是坐在小板凳上,面对面的聊。屋子里传来音乐声,被一扇玻璃门阻挡在外,这样一来,过道里也不是很吵的样子,好像更合适家长们寻得这样的机会放松放松。
我从他们身边经过,到健身房的前台,这个距离大概有二三米远,走过前台,有三四个圆桌和凳子,再有二三米就是跑步机和各种器械练习区了。
闺女也报兴趣班,我想起有一次,去送她上课,早早的就到了老师家里,没敢多停留,也没敢跟老师多寒暄,就急匆匆地下了楼,一路小跑来到小区门口,惊喜的发现,门口居然有公共自行车,二话不说,拿卡一刷,骑上自行车就奔瑜伽馆去了。花了十几分钟,就骑到了,来不及存车,直接放在楼道里,就进去练瑜伽了。75分钟的课程结束,换好衣服直接原路返回,赶过去接闺女下课。
于是偶然看到这些家长们悠然自得的闲聊,想想还真是挺羡慕的。当然,我也知道可能有些家长们也是从比较远的地方,辗转来送孩子上课,他们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己的娱乐时间,自己逛街的时间来陪孩子上课。
其实,我的脑海里总是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利用孩子上课的时间里来健身?这么方便,这么近在咫尺,这么合理的时间。我都忍不住想去问问他们,当然,我没去问过,因为原因总是会有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
我从来不否认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和付出,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母爱。心理学家李雪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一个关于中央电台播放的公益广告,主题的名字是《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妈妈的声音从年轻到年老: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我就享福了……等你结婚生子我就享福了……这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宣扬。
母亲把一生的幸福都构建于子女身上,寄托在子女的每一步成长中,仿佛只有子女才能决定母亲的幸福与否。如此,我们除了深入骨髓的感动和热泪,还有什么?还有更加深刻的不安和愧疚。《三字经》里也有这样的孝道教育,只不过更直接: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故事大意是讲黄香在小小年纪,寒冬腊月,担心父亲睡冷床,给父亲暖被窝。当然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样的经典。我无意对此有何批判,只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它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本能?还是需要社会家庭舆论的软性施压,软性诱导?
我们其实总以这样的故事或者方式来传扬爱是需要更大程度的报答的。父母以爱为名,就是希望子女不辜负他们的养育和付出,继而以爱为名,让子女去实现他们未完成的心愿,再继而以子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来满足自己“苦尽甘来,人前显贵”的心态。子女从小带上要对得起父母的爱,要听父母的话,要做父母眼里的好孩子这样的捆绑。当他们有一天不得不长大,不得不离开父母的世界,去单独闯天涯的时候,他们面对如此伟大的,沉重的母爱,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除了无限的,不理智的报答,就是无原则的顺从,自责,不安和歉疚!我们的周围有太多因为“愚孝”而导致的婚姻不和,婆媳不和!
父母用爱的名义将子女捆绑在一起,以全部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捆绑的具体表现。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当然,我也是人之母。我们这短短的一生要如何度过?要为谁而生?为谁而死?为爱人吗?为子女吗?我们的生命曾经也是那样绚丽多彩,也是那样弥足珍贵!我们的内心在不断不断的往子女身上索取和对映,这些能量将不断不断的将自己原本的能量消耗掉,分散掉,瓦解掉,我们变得越来越软弱,越来越虚弱,只能不断不断的捆绑血脉相连的不可逃脱的子女。同样,我们无力的捆绑,以爱为名的情感捆绑,倒吸了子女身上的能量,使他们无暇去更好的发展自身的内核,给他们的心灵成长造成过于沉重的障碍!
现代的父母们更加应该把自己的核心能量从外界(对爱人的精神依靠,对孩子的精神捆绑)收摄回来,因为我们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就没有好好的学习如何爱他人,所谓得不到的,也难于给予他人。逐渐打消“养儿防老”的念头,不去惧怕子女在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去相信子女们一定是独立个体的存在,相信榜样的力量,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生活模式,即使没有父母的干预!
请给母爱松绑,真正的爱不是回报和感恩,而是传递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