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家庭观·重审
当知道需要宅家时,正好放假了。我与家人一起呆在老家,不断关注着全国的变化与成都的变化情况。逐渐地,家里开始买更多地菜存在家里,开始减少与亲戚的走动,连姐姐家过来吃饭都开始受到了限制。在收到老公的工作需要调整至半个月,最后调整为一月一休时,正好遇到老家出现了第一个病例。我们重新回到成都,可就在回到成都的第一个晚上,老家又发生了地震,成都有震感。接着,就是疫情的不断升级,我们全家每天在家,聊天就是我们最大的活动。
结婚快20年,我们第一次如此长的时间呆在一起,与父母。每天,我们要想吃什么,变成最大的事。在这段紧张的时间里,我们的家庭无比的和谐。可能,我们都意识到,家在此时的意义。于我而言,家在此时,是最强的港湾。我知道,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家人是最好的后盾。为了减少与外界的接触,老公主动承担起外出购物的重担,当他工作后,这件工作由我承担。我去购物后,第一次就像大款一样,价也不讲,直接买,大量的买,把家里的大容量冰箱全部塞满。我认识了菜市场的老板,并在后来推荐给父母,那里成为我们家最常去的地方。
买完菜,回到家,我会与他们讲买菜中的事,遇到的人怎么样?是如何进行防疫检查?有没有不守规则的?路上的车怎么样等。以前,我并不擅长与老年人聊天,在疫情期间,我似乎有些懂了。
新闻里,抖音里,与家长联系时,听到了不少在期间吵架、打架的例子,在对比中,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懂得了,退让,主动,坦诚是家和谐的因素。
以前,一切的事,我都依赖老公。第一次,我们会出现一个月不见面的情况。我需要主动地承担与老人沟通交流,主动承担与儿子和谐交流。我当时在想,我是多么幸运,至少我还在家。我班有一个家庭,夫妻两人都在医院工作。每天早上,孩子6点过起床,七点过,到外婆家学习,父母上班,有时会到晚上8点过,甚至更晚。他们没有时间顾家与孩子。他们的故事,促使学校在课程布置时,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孩子在固定时间段学习,而是把时间的安排交给了孩子。
每个人,是有不同的生命状态的,每一种生命状态,都与其经历相关。每一个家庭,也有不同的生命状态组合。通过疫情宅家,我理解到“平和”的心态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到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生命状态。做为一线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包容与理解,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家庭教育下的学生生态。我也开始理解孩子为什么长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开始更多的欣赏与心疼自己班的孩子。当我想怒其不争时,我开始转化成正面的说教,更多地给予理解与方法的指导。我会花更多地时间走到一些后进孩子的桌前,看他们是如何写作业的,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有时,会小小地提醒他们的某一些姿势,有时,会直接指明他们的困惑,有时,会告诉他们当特别想解决一个问题时,如何避免无效的思考与等待等。
我想,这也是生命的成长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