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这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是我解读巨鹿之战“三部曲”中的第三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过我之前《秦帝国最精锐的河北国防军为何会在巨鹿败于项羽?真相简直太坑!》与《章邯大破项梁靠的不是骊山杂牌军,而是仰仗了秦帝国的一支精锐!》两篇旧文的读者朋友,建议你们可以先读完这两篇旧文后再阅读此文。否则孤立读此文会造成阅读困难或文章观点难以接受。另外元旦将至,渊渊提前祝各位读者朋友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一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让项羽登上了神坛,也让大秦帝国走向了毁灭。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巨鹿之战,百度百科给出的标准解释是:“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以少胜多”,项羽之所以能登上神坛成为西楚霸王,也和这“以少胜多”密不可分。那么,巨鹿之战真的是项羽带领数万楚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四十万吗?我负责任的告诉你,这纯属扯淡!
大秦帝国之所以在巨鹿之战败于项羽,首先是因为章邯所带领的二十万骊山杂牌军并未投入巨鹿大战。章邯是坐山观虎斗,他早就给王离的长城军团挖好了坑。其次是因为项羽并非只是带领楚军打王离,而是以楚军为主力整合了各路诸侯联军共同攻击王离。以上这两点其中的因由我不再进行累述,大家有兴趣请阅读我的旧文《秦帝国最精锐的河北国防军为何会在巨鹿败于项羽?真相简直太坑!》。再就是大秦帝国长城兵团投入巨鹿大战的兵力数远远少于项羽所带领的诸侯联军。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重心:大秦帝国长城兵团到底在巨鹿大战中投入了多少兵力?项羽的楚军及诸侯联军又投入了多少兵力?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大秦帝国长城兵团的总人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从这两处史料我们可以得知,秦朝长城兵团始于蒙恬,人数在三十万。蒙恬北击匈奴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而巨鹿大战爆发于公元前208年与公元前207年之间,两个大事件之间只间隔了短短的七八年时间。所以当王离带领长城兵团回师中原之时,兵团至少不会大面积出现因为年龄而退役的减员现象。所以,因为退役而造成兵团作战人数大规模缩水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了。
如果是这样,那王离带回来的长城兵团就应该是三十万兵力吗?账不是这样算的!即使长城兵团并没有因为退役而减员,但是不排除有其他的减员可能性。比如对匈作战不会有兵力损耗吗?又比如难道没有人病死吗?还比如王离不需要留点兵力驻守长城防线以备北方边境出现突发情况吗?再比如会不会因为天气情况,长城兵团等重步兵和重型武器部队并未回援。因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七月,天大雨,三月不见星。”在秦二世二年七月,中原地区遭遇了罕见的连绵大雨天气,地面必定遭遇涝灾。此等自然灾害必定不利于秦朝长城兵团重装兵力和重装设备行军,王离完全有可能在接到朝廷命令后,只带领了轻装步骑军力火速回师中原。所以王离带回来的长城兵团不仅在人数上不可能是蒙恬当年的三十万兵力,而且在兵种组合与作战装备上也大大打了折扣。那么王离到底带回了多少兵力,史书没有任何数字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史料反推。
二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离到底带回了多少兵力参与了巨鹿之战,但我们至少知道项羽打完巨鹿之战后的兵力为四十万。《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虽然这两处史料中沛公的兵力有矛盾之处,但是项羽的兵力却十分清楚明了,就是四十万。我们要知道项羽是通过巨鹿之战登上了神坛,巨鹿之战后项羽不仅拥有自己的楚军,还收了其他各路诸侯的兵权。《史记·项羽本纪》写到:“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诸侯皆属焉”即项羽吞并了其他诸侯的军队。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巨鹿大战时,项羽和诸侯联军的总兵力超过了四十万。为什么说是超过了四十万?因为你也要考虑到项羽和诸侯联军在巨鹿大战中的兵力耗损,还有后面打了章邯几下的兵力损耗。但是项羽和诸侯联军的总兵力也很难超过五十万,因为兵力损耗如果达到了十万,史书应该不会一笔带过。即项羽和诸侯联军的总兵力应在四十万至五十万之间。
即然知道了巨鹿大战中项羽与诸侯联军的兵力数,那么我们可以反推出王离的长城兵团参与巨鹿大战的兵力数。反推的依据在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於是至则围王离”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司马迁在这两处史料中都使用了一个“围”字。好一个“围”字!《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如果按照十比一反推,王离长城兵团参与巨鹿大战的兵力数量应在四万到五万之间。即使不这么机械的讲究这个“围”字,能让项羽和诸侯联军有胆量敢于进攻大秦帝国的精锐正规军,至少兵力也应该在王离的五倍以上,即“五则攻之”。我更倾向于五比一的兵力对比,如果这样,那么王离长城兵团参与巨鹿大战的兵力数量应该在八万到十万之间。即巨鹿之战,因为章邯的坐壁上观,这场战役演变成了项羽带领诸侯联军围攻王离长城军团,最终取得了以多击少的胜利。即使以多击少,但大秦长城兵团毕竟是大秦帝国最精锐的国防军,训练有素,久经沙场。即使身处困境,战斗力却仍然凶猛强悍。在整个战役中,全靠项羽所带领的楚军奋勇当先,死不旋踵,史书记载“与秦军遇,九战”,最终成就了巨鹿的大战的胜利。故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此走上了战神的神坛,这才是巨鹿大战双方兵力的真相。巨鹿大战我们不能神话项羽的勇猛,毕竟他是以多击少。但是我们也不能贬低项羽的英勇,因为大秦帝国长城军团战力之强,如果没有项羽这位大英雄的出现和统领,即使诸侯联军拥有五倍兵力,在王离面前也是乌合之众!
三
虽然参与巨鹿之战的长城兵团人数在八到十万之间,但并不代表王离带回来的人数只有八到十万。此话何解?因为王离的长城兵团回师中原后立即兵分了两路,一路由王离亲自带领围攻巨鹿,另一路却是急速南下与章邯汇合在定陶大败了项梁。如果大家对我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或者想对此事进行深度探究,大家可以阅读我的另一篇旧文《章邯大破项梁靠的不是骊山杂牌军,而是仰仗了秦帝国的一支精锐!》。但我今天要对我这篇旧文进行一些纠正。定陶战役结束之后,章邯不仅带着他的骊山杂牌军回军赵国,而且还带走了这一路南下长城兵团中的大部分兵力,间接夺取了王离长城军团的部分兵权。章邯只留下了南下长城兵团中的一小部分军队原地驻守东郡,防御诸侯军西进。
为什么说章邯吞并带走的是多数兵力,留下驻守的是少数兵力。因为留下来的这部分长城军过后很快和要西进关中的刘邦军团交火了。但是大出我意外的是,这部分长城军居然在巨鹿大战未开打前就被刘邦吃掉了。就刘邦个人作战能力来说,肯定远不如项羽。就刘邦此时的军队作战能力来说,就是一伙杂牌军。《史记·高祖本纪》给了他军队一个详细的写真:“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但就这样的统帅和杂牌军居然吃掉了驻守东郡的长城军团,只能说明驻守的军队人数十分的少。
那么这一路分兵南下的长城军团到底有多少人数?这个已经很难考察了。除去定陶战役的一些损耗和驻守东郡的一小部分军队被刘邦消灭了以外,这部分南下军队都被章邯收入了囊中。不过按照常理推断,章邯在东阿被项梁大败,他的骊山杂牌军应该伤亡很大。如果不是伤亡大到失去了一定的作战能力,秦朝中央不会“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即派王离的长城兵团进入中原平乱。所以这部分长城兵团或许已经成为了章邯部队的主力。《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如果不是他们成为了章邯军的主力,司马迁不会称呼他们为“秦吏卒”。又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自己的主帅和战友被项羽的诸侯联军吞噬而章邯见死不救,他们失去了对章邯的信任和继续作战的斗志,所以后面章邯遇到项羽则逢战必败,不得不降。不管怎样,这部分南下的长城军团被章邯带上了不归路。他们与王离河北一别,即是永远,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长城和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