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难道是投亲靠友吗?当然不是了!
都什么时代了,肯定是投简历了!
有一个大公司,每天都要收到好几千份儿简历,他们的工作人员如何处理这些简历呢?后面拿一电风扇,吹(简历)。于是有的简历就吹到地上了,然后工作人员抱起来,扔到垃圾桶。
有人要问了:这不是很不公平吗?人家招聘经理有一句话:说运气本身也是实力,这些人运气不好,就不要了。
当然了,实际生活中很少有这么干的,这仅是个段子而已。但是,它透露了一个特别严酷的情况:不是没有人愿意给你公平,而是事实上做不到。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90后,很多心智模式都是考场培养出来的。考试铃一响,跟考试无关的材料全都交到了讲台上。然后认真做自己的答卷,不要交头接耳。这叫考试。可是,如果你参加完高考之后,高考结束的那一天,这种考试模式,在你生活中就消失了。剩下来的所有竞争都不是纯粹的考试,虽然有时候它呈现出考验的面目。
比如说找工作,你把简历投上去,那就是考卷吗?招聘经理会想你的老师那样逐字逐句去判断你的对与错,生怕对你有一点点不公平吗?显然不是!这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做不到。
再举一个例子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暂且不提哪家公司。2017年纯利润700多个亿,所有学IT的学生都想加入他,一年收到多少份简历呢?20万份!录取多少人?只有6000人,但是这不重要,毕竟竞争激烈!
但实际上,他们只有100多个招聘经理。请问100多个招聘经理,怎么审核20万份简历呢?这背后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很多简历的命运并不比电风扇吹到地上的那些简历好多少。
套用一句名言:你要是通过简历来找工作,那比骆驼穿针眼还难。
很多年轻人,他们前半段的阅历都是用高考这个模式训练出来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高考,可能是最后一次那种模式的考试了。此后的所有考验(注意不是考试)都允许我们用其他方法的。当然,不是说歪门邪道。但高考过后,人生的路要宽广的多。
我们要去找一份工作,我们该怎么做?
合适的工作,最大的坏处:就是你觉得合适,别人也觉得合适。所以竞争特别激烈。用最浅显的话来说:就是找到那个特定的人看中你
现代社会学理论有一个词,叫做“六度空间理论”。也可以表述为“小世界理论”。
只要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不管你什么社会地位,什么财富状况,你距离任意一个其他人,中间所需要通过的节点不会超过五个,所以叫六度空间。只要五次,你一定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什么?难的是中间这五个人会不会帮你,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里引出第一招:拆解任务
首先引出工作能力,其实很简单。所谓的工作能力就是能把一个宏达的目标,拆解成一堆细碎的目标,而且,你马上就能着手去做。
举个例子
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著名的硅谷钢铁侠。他一生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把一百万人送上火星生活。听着很可笑。
我们给他算一笔账,以现在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要把一个人送上火星,大概需要一百亿美元!马斯克说,我要把一百万人送上火星,我需要把这个价格降下来,降到50万美元。这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可以承担的起的价格。从一百亿降到50万,降了两万倍。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把两万这个数字拆成20乘以10,再乘以100,把两万倍下降成本拆成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降低成本20倍。一般火箭一次可以乘坐5到6人,如果把火箭一次的人数提高到100人,就可以降低到20倍。第二个任务,把效率提升10倍,成本降低10倍。第三个任务,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数字。100倍。马斯克这么说,目前火箭发射,一般都是火箭上天,然后就解体了。我能不能让他上天之后,还能回收呢。好,这个任务明确了。就开始做。从2015年开始,马斯克不断的尝试火箭回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功回收了20多次,并且这件事已经是真的了。
暂且先不说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这个故事展现出了一个牛人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通过拆解,拆解到细碎,变成一个你当下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着手去做。
这就是拆解的力量。
找工作对于马斯克上火星来说,简直容易的多,更容易拆解了。那怎么找到第一个人帮你呢?
假设,我们瞄准了一个大公司,想去参加它的工作。拆解到第一步是什么?
去找一个已经在里面工作的人,让他帮你指指道,知道这家公司内部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因为他先你一步进来,所以很多经验他可以分享给你。这家公司的各种论坛,各种微信群里,去找一些人去请教。而校友资源是你最应该进去并加以利用的。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个你的校友,都希望这个学校更好,这个学校更好,他自己就会更好,所以,他有一个帮你的原初动力。
例子
一个女孩,毕业梦想着诗和远方,于是她在毕业之后跑到一个小岛上隐居半年。但是,半年之后,她回来了,她发现她还是要找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但是呢,心气又特别高,她看中了耐克公司的一个职位,于是,她跑到校友论坛里发帖子,我看中了耐克公司的一个职位,哪位师哥师姐给我指点一下,任何信息我都要。然后就是扑面而来的信息。有人说,我去面试过,我知道他们会问你啥问题。还有人说,我认识他里面的一个中层管理人员,要不要我跟你约他一段饭啊。(注意,这里面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托门子走关系这些事,仅仅是正常的不违反商业道德的信息交流,都是公开的信息。)但是,你身在门外,你可能就真不知道。有了这些丰富的信息,你一旦搜集全之后,会帮你在面试的时候提供很大的助力。于是,这个女孩就这样加入了耐克,而且拿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个职位。
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有的时候你在外面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结果出来后,你却是目瞪口呆的。
人类社会是多么奇妙的网络,只要你拆解了大任务,打通了第一层,后面的事情,都会顺理成章的发生。
接下来引出第二招:产品化
产品化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人生机遇。
今天的一个小学生,稍微学一点编程,就能做一个手机应用,放到手机的应用市场里,供全世界的陌生人下载,这是一个多么空前的机遇啊!
所以,你做出一个产品,你根本不需要去推销,你只需要找到第一个陌生人,成为你的种子用户。如果他能感受到价值,他就会用,他就会推荐,然后整个发展的链条就这样打开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互联网的商业奇迹,无论是美国的脸书还是中国的微信,他都是这样发生的。其实背后,也丧失了一种手段:推销。
原来在售卖东西的时候,完全都是在口述,就是在用嘴去推销一种产品,是可以推销的。但是,在如今,在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怎么推销呢?你只能期待产品本身的价值自动释放。
张小龙曾说过,我有三不主义(三件事我不干):第一、不骚扰;第二、不感动;第三、不迎合。
听起来很高冷。但其实,他在这三个不主义后面,他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产品本身做好。我根本不需要去骚扰你,去感动你,去迎合你,我仅凭我给你提供的价值,你就会成为我的用户,而且还会把我的产品向其他人传播。这是一个特别特别难的自我约束。但是,在产品时代,这却是最好的方法。
找工作也一样,把你变成一个产品,对你的推销对象不骚扰,不感动,不迎合呢!
很多著名公司楼下有很多这样的人,掏出一沓简历,拦住老板,这就叫骚扰。你翻开那个简历,里面都在说我对你们公司提供了多好的战略计划,这就叫想感动。说我宁愿不要工资,也可以到你们公司来干活,这就是迎合。这些招是没有用的。
真正有用的是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让产品本身说话。
很多男孩在追女孩的时候,犯得就是这个错误。他总是想拿着花,点着蜡烛,然后,请求女孩做女朋友。这就是骚扰、感动、迎合!因为你想要一个反馈,你给对方制造了压力。对方没想好的时候,只好拒绝你。
那最聪明的男孩子是什么呢?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
比如说经常看个电影,把影评、感受发给对方。我可没有追你,我只是想跟你交流一下;看完一本好书,把对这本书的观感发给对方。我可没在追你,我只是在生产我的产品。
慢慢积累自己产品的价值吧。
这就是张小龙的“三不主义”的精髓!
最后引出第三招:先上车,再换座
比如说腾讯、阿里要你了,第一站的任务是客服,你愿意去吗?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脸书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桑得伯格,这个女孩,原来是在美国东部打天下,是东部精英。后来她决定,要去美国西部发展,想要选一家心仪的公司。当时她挑中的是谷歌,那个时候谷歌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日中天,那个时候还是一家普通公司但是势头还不错。但是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居然给她的职位很不理想,薪资也很离谱。所以桑得伯格就非常犹豫,这个时候,施密特对她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如果有人在火箭上给你留个一个座位,这个时候就千万不要挑什么舱位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当一家公司看中了你,而你也看中它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所有的条件都往后放,先上去再说。有人会说,那我不就吃亏了吗?放心,吃不了多大的亏!所有给你的位置,都有它独特的优势,你信不信呢?
再举个例子
一个朋友跟我讲,加入一家大公司,刚开始最好的职位就是客服。
这怎么会是好职位呢?第一、客服岗位几乎可以最便捷,最快速地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所有业务条件;第二、因为你是客服,在公司,客户的意见没有小事,各个部门都很重视,所以你就可以拿起鸡毛当令箭,拿着用户的所有反馈,去敲开所有部门的门,去跟人家提建议,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第三、当然了这里面就有一点算计了。因为肯干客服的人少嘛,所以如果你自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你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太大太大了,这怎么不是一个好的职位呢。
下面讲一个虚构的故事:大家可以在心里评估一下,这件事是不是可能发生。
例子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大户人家,世代积累,有很多田产,家里当然有各种帮工。可是,大户人家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主人有一天要给自己的老母亲过六十大寿,这是一个很繁杂的组织工作,谁能胜任呢?突然有一天,主人发现有个打短工的小伙子不错,看起来有领导力,好像能够组织复杂的协作。跟小伙子说后,小伙子也说行,让我来试试。结果如想象一样,六十大寿庆典办的顺风顺水。主人家很高兴,于是付钱,并让小伙子走人。这个小伙子很诧异,问道:马上就过秋收了,难道你们不需要一个组织大家工作的人吗?你看事情都是这样,逐渐拱出来的。主人想也有道理,于是就让小伙子来管理,紧接着,就是冬藏、春播。这事是越拱越多。最后怎么样,小伙子当然成了大户人家的管家了。
职场里,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刚开始的那个起点,一点都不重要。
就像一个手机APP,第一天上线,你不要管他谁是第一个下载的,只要他能提供价值,然后整个价值链条就会这样在社会打开,他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
所以说火箭更重要,仓位不重要。
最后,借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你想打败你的敌人,我们说了不算。是因为敌人自己不中用,不行,他才败的。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就是保持那种不可被战胜的状态,永远不要输光手里的牌,不得不下牌桌,这才是我们的使命。
总结
不管你是想找一份工作,还是想自己创业,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一段话,叫做:把自己的价值,变成一个确定的产品,然后让第一个陌生用户,不管他是谁,去使用它,然后在整个社会释放价值。
最后,不仅你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你会创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业",甚至,成就一个你自己满意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