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诸葛亮的才能在时间长河的演绎中被高估了,其实他的能力撑不起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他的形象里有着太多的水分,不切实际的很是荒诞的水分,比如木牛流马,显然违背了守恒定律,是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比如借东风,这种神神叨叨的能力更像是个江湖骗子。
为什么他会被捧上神坛?大概是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对自己智慧的一种意淫,自古书生百无一用,在现实生活中很是碰壁,于是书生们就创造出一个神一般的文人,以自慰那孱弱的心灵。
武侠小说里总会有那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文人,在武侠江湖里却是盖世的英雄,这是因为写小说的人把自己想像成了英雄。
诸葛亮最为高光的时刻便是那著名的隆中对,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后来的走势也的确如他的企划书中描述的那样去发展,可见在出道之前他的确做了了不得的功课。不过这企划书究竟是他一个的智慧还是剽窃别人的成果?这不可知,但可以倒推,也许还真不是他独立的作品,因为当形势的发展与预期不同步时,他并不会变通。
在隆中对中他提出兵分两路,分别人荆州和秦川出击,一举恢复汉室。后来的确有了这样的机会,关羽从荆州进攻曹操,因为孙权的背刺而失败。此事发生之后,诸葛亮再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方案,为了北伐而北伐,最终把蜀汉拖入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很有理由怀疑,在隆中的那份企划方案不是出自诸葛先生之手,而是另有捉笔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