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个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阿若恰好也和我谈论释永信事件的细思极恐。我因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目前的心不够静,目前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状态。随缘而应。不必刻意追求最佳状态,否则会更烦恼。
先说结论。释永信事件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一个寺庙的住持被调查而已。仅此而已。
提问者说的影响,大概是想说这个事件会不会引起你对佛法的质疑,会不会引起公众对佛法的质疑。那我就对方想说的谈几点吧。
阿若说,有其他官网呢,不需要你发声。我内心第一反应是,我目前的影响力还不够,不能最广泛地正视听。第二反应是,我为何想要发声,除了正视听,潜意识里还有法布施的心思。通俗地说,就是有积功德的心思。这个不是无相布施。
人不要一步追求卓越,不是无相布施也罢,是也罢。都无所谓。随缘而应,不管一开始是不是纯的回应。
以下是个人见解与心得体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佛法与佛教是有区别与联系的。佛法是让人觉醒回归自性的艺术。佛教是团体想要回归自性建立的组织。如果把回归自性比作旅游,你个人修行也行、跟团旅游也行。跟团可以理解为加入寺庙。旅游指南,是佛经。
某个旅游团体的导游(主持)出现了问题,不代表整个旅游团的人都有问题。释永信事件,本身也是内部举报。即便整个旅游团体出现了问题,也不代表旅游指南出现了问题。何以故?两码事。
我昨天写了一篇随笔,名字叫山。我把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来说。
末法时代,邪僧说法,如恒河沙。佛陀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四条其实已经回答了问题。
先简单解释这四句话,虽然一解释就会暴露语言的不足,真正的佛法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说者不知。但为了读者的理解,我还是尽力说出来。
依法不依人,是指要依靠佛陀教导、经典、戒律,而不是依靠哪个人,包括佛陀自己。依义不依句,是要依靠上述善知识的深意,而不是咬文嚼字,继而陷入了文字执。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点得单独说。佛学初学者,会有个困惑,会觉得佛经里有很多矛盾。实际上,这是方便说、究竟说的差别。好比小学生,先教加减法,只有大数字减小数字。等到了初中(就是众生有了一定的根基),就会告诉他们,小数也可以减大数字。
佛法讲究顺遂众生根器,而方便说。一步一步引导众生寻求真正的实相。了义经,就是真正的实相经典,就是我们口中的大乘经典。不了义经,就是小乘经典。
不要小看小乘经典。大与小,是佛教派别的称呼。佛陀可以没有这种分类方法。目前的泰国等地信仰的是小乘经典。我们国家流行的大乘经典。小乘经典、大乘经典,并不矛盾,只是视角不同,一个站在世俗追求解脱,一个站在法界角度。
站在法界角度追求的是什么?我不好回答。举例旁敲侧击地回答。度尽众生,方成佛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都是大乘精神。
依智不依识。是指上述,都要依靠智慧,而不是依靠知识,是依靠感悟而不是依靠记住。阿难尊者博闻强记,被佛陀批评,说他犹如人终日说食,但自己又不吃,所以仍旧是饿肚子。
若是站在四个辨识角度,就能看透很多事情。
寺庙有没有用呢?答案是有的,它有一个唤起的作用。见到,心到,提醒到。除此之外,你想求佛保佑你开悟、升官发财,那是妄想的。能够让你开悟的是你的心,而不是寺庙里的塑像。
升官发财,那是世间法。世间法有世间法的规则。比如你想升官,那你就好好工作等等。你想高考考出好成绩,那你就好好读书,否则你住在寺庙里也不行。一切遵循因果律。
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不能绝对。因为一绝对就是错。比如烧香拜佛,真的和世间法一点因果都没有吗?也不尽然。比如,你天天烧香拜佛,那还是能够获得一点点福报的。这个不好说。
真正的佛学者不追求这个。因为太渺小。梁武帝建造四百八十寺,没有任何功德但有人间的福报,就是这个道理。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都说过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佛学初学者,在坚持这四个标准的基础上,会少很多困惑。因此,释永信事件和你是佛学者有啥关系呢?毫无关系啊。这也动摇不了信仰啊。
说到这里,我引申一下。作为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少些麻烦。仅供参考。
把人的言和行要分开看,把人的昨天和明天分开看。这样会少很多判断失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是好话,但好人和坏人都能发出这个音。这八个字没有错,发音者自身的其他问题和这八个字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人昨天因缘际会下做了一件好事情,但他明天会不会做坏事。现下的你,不能够判断。同样的,我们不能因这个人今天做了错事,而否认他曾经的善举。就事论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这个心眼。否则可能会走弯路,甚至可能危及自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言和行分不开,那就是住其言认其行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分不开,那就是住在昨天而误认为明天依旧如此了。
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太厉害了!真正的大智慧!
该文除了回答你,也将单独成文分享。
愿本文于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