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老舍先生的《茶馆》,别有一番风景。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平凡的茶馆的兴衰变迁,讲述了近半个世纪的近代史。百年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轮番上场,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老舍先生在谈及《茶馆》的创作灵感时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正如他所言,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每天演绎着曲意逢迎,世态炎凉的故事。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茶馆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裕泰茶馆,他凭借着自己的圆滑与变通,在一次次萧条中生存了下来。最初,茶馆只是卖茶水、点心和饭菜,供客人们聊天下棋。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他将茶馆一分为二,前面是茶馆,后面是客栈租给没钱的穷学生。当茶馆没有生意时,他又增加大鼓评书,吸引客户。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改良变通,裕泰茶馆才得以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王利发不仅有着商人的精明,还始终残存着内心的善。当被卖给庞太监的康顺子路过裕泰茶馆时,衣着寒酸,潦倒憔悴。王利发看了心疼不已,虽然他手头并不宽裕,还是主动收留了对方,并悉心为康顺子提供吃食。几年后,时局动乱,茶馆陷入危机,康顺子毫不犹豫出手相助。
然而,王利发之所以最后会一把火烧毁茶馆自杀,也有他性格的弊端。王利发是一个“顺民”,从青年到暮年,经历过清朝,民国,日本人,国民党四个时代,他从未想过反抗。他八面玲珑,谁都可以招待得非常好。当政的政府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早已看透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凉,只要不危及到自己的茶馆,都可以视而不见。所以当人至暮年时,他已经无力保住这个茶馆时,只能与茶馆一起化为灰烬,此时他的命运与茶馆的命运深深联系在了一起。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书中的秦二爷是茶馆的大房东,也是常客,没人敢惹,也没人能理解。他是为数不多的实业救国者。四十年前,当秦二爷还是热血青年时,他就一直试图寻找救亡图存之路。他是真爱这个国家,希望国家能更好。
经历过几十年的飘摇动荡,秦二爷的救亡图存之梦赤裸裸的破灭,从家财万贯到一无所有,不过一场梦,可那是他四十多年的心血。此时,他终于明白,他被这个时代舍弃了。故事最后,秦二爷只能在小茶馆里自嘲,“你应该告诉大家,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做好事。”虽然老舍先生对他的描述寥寥数语,却也足够令人肃然起敬。
总有一些人心中侠骨柔肠,任时代更迭,世事变化,初心不改。常四爷是一个“旗人”,随着大清的落寞,他的生活也随之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好便是和好友松二爷聊聊闲天,喝喝茶。与不问世事的松二爷不同,他见不得人世疾苦,面对穷得吃不起饭的母女时,他也会贴心地为他们点上两份面,也会在茶馆整改时,为王利发雪中送炭。
然而,祸从口出,只因一句“大清要完了”,常四爷被抓入狱一年,出狱后他主动加入义和团打洋人,清朝没了,又挑担子卖菜为生。铁骨铮铮的常四爷,奋斗一生,却发现自己到死连个棺材也买不起,只能捡一些别人出殡扔掉的纸钱。那一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让无数人泪目。
故事的最后,三位老人齐聚在茶馆,撒着纸钱,仿佛是祭奠自己的一生。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祭奠这个动荡的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