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转载此文章不代表笔者完全赞同或反对文章里的观点,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唤起人们对教育现状和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
1、实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3、在教育现状和社会危机面前,我们有没有责任?
洪兰,台湾近二十年来最著名的教育家,脑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接受神经科博士后训练。目前为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暨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主持人。
尹建莉,教育专家,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该书累计销售400多万册。2010年以448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名。
本报记者 徐征
对于父母来说,关心的问题大都相似:“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林林总总的各种智力开发班、早教班、数学英语类培训班盛行,家长趋之若鹜。学习班只要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就不怕家长们不掏钱。
11月22日,《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召开新书首发式,作者是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创造400万册销售神话的教育家尹建莉和台湾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洪兰,这是一本从脑神经发育规律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破除教育迷思,解析孩子成长规律的新书。记者对话两位专家和参加发布会的知心姐姐卢勤,听她们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解答。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记者:自从您出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该书四年来占据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为大陆家教第一畅销书,“好妈妈”与尹建莉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品牌。请问您是怎么确定这本书的书名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指什么呢?
尹建莉:《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的书名我和出版社编辑想了一百多个,反复斟酌后,由洪兰教授最后确定。这个书名提炼出了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三分天注定”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为后天发挥教育的功能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每个孩子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说明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把握好这七分,教育就大有作为。
卢勤(知心姐姐):洪兰教授不仅是教育家,更是科学家。她是台湾近二十年来最著名的教育家,是台湾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脑科学家。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好,但在教育孩子中,缺少科学性,教育是需要科学的。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家长迫切需要得到的科学道理。不要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这是多少家长认可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却违背了科学。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不能因为短势,就毁灭了孩子的前程。这本书很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
记者:现在,各种孩子的智力开发班、早教班、数学英语类培训班盛行,家长趋之若鹜。而社会上这些针对孩子教育的培训班,只要打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就不怕家长不掏钱。请问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吗?
洪兰:现在,当家长的都很焦虑,且产生一种普遍的共识:学习上的事越早越好。尤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领先”一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输掉人生。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在我念书时,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后不会再生。这就是让孩子赶早不赶晚学习的误区的根源。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长出新的神经元来。
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病人的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的齿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镜底下发亮,表示是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BrdU(这是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才生出的,显示人类大脑中也有神经细胞再生,原来的教条这才被推翻。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成年老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有5000-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成年老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存留的细胞就越多。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它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认为人的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了、不可改变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所以家长朋友没必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能赢。
“右脑开发”是谬论
记者:在幼教班中,有一种所谓的“右脑开发”班,“右脑开发”的概念似乎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左脑。请问这有科学道理吗?
洪兰: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然后衍生出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但事实上,国内外大量实验科学的例证表明:幼儿的脑是同步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左手只能锻炼左脑,无法锻炼右脑。
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时脑有损伤,通常正常的那边脑也会把受伤的那边脑的功能接收过来处理;即便是成年后才受伤,复健仍有相当的成效。
在解剖学上,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所以叫孩子遮盖一只眼去启发另一边脑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写字、盖住右眼来启发右脑,完全不了解大脑是个合作无间的脑,只要中间的桥——— 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
我们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吗?
记者:各类教育班的广告中,还有诸如“人的大脑只用了10%,其他的90%待开发”的宣传语,在科学上有这回事呢?
洪兰: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是一句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于是以讹传讹,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成天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在哪里?”
现在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在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大脑的工作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触觉召唤过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所以,大脑怎么可能放任其余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脑重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源。当它用到10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丹倪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