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不放学,今天开启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为期两天。经过短暂的开班仪式后,辅导讲座即拉开了序幕。没有任何拖泥带水,衔接流畅,如夏日的清风俘获着全县100多名管理者的躁动之心。
学校章程
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基本属性、办学宗旨、治理结构等,是运行的根本依据,具有规范运行、依法治校、保障质量等重要作用。它有学校“小宪法”的称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承载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下则是具体落实工作而制定的制度、形成的文化等治理体系。章程就是校长治理学校的依据、宝典。
现实是章程总是束之高阁,没有生存的沃土。要么群策群力,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系统制定了规范、操作性极强的学校章程;要么就是层层批发,有专人杜撰组合的应付性“文件”,匆匆讨论印发,然后存档,自此无人问津。从实施环节来看,人治大于法治,照“章”办事流于形式,随意性强。新官不理旧“章”,章程没有延续性,生命力弱,为情让步。周期如无期,想起来了就有,有人查了就出现在了领导案头,上级过问就重视。它如一本“武功秘籍”存在于领导心中,活在梦境之中,而人人都想给予它,向往之。
依章办学,即可规范治理体系,约束领导者的权利,又可实现学校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逐步走向阳光校务。
制定学校章程本身不是目的,领读者既要用心用力修订章程,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章程落到实处。
工作配合
新时期中小学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的主要模式。而党组织书记、校长如何有效配合、补台,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又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课题,亦或是对书记和校长工作的一个挑战。
现状有三:一是书记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剥夺了校长的权利。二是书记“养老”了,当甩手掌柜,什么都有校长做。三是二者不能兼容,争权夺利,互相拆台。这三种情况都是与相关政策及规定相违背的,极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人人期望的是分工协作,按规用权,依章决策的领导层。对照专家的经验分享,工作中的一幕幕如电影胶片似的闪显眼前。
早晨培训间隙,同事告诉我,小道消息,这学期学校综合成绩位居后列。伤感、伤情之余,可这都又是正常现象。记得考试前两天领导对我说,要好好抓住老师,成绩千万别再靠后了。愕然,还有两天了还能有办法提升成绩吗?临时磨刀不快也光。想想我们的做法,我早有预感,成绩差是必然。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悲观,成绩差你不是有责任的吗?我承认我的责任,但把原因告诉他后,他释然了。因为我们管理层失守了提升质量的两大阵地——课堂与教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层不研究如何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如何提升有效课堂。放弃了教研与课堂,就等同于放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成长,学生如何成长,又如何提升质量?学校还有什么未来呢?同事最后说了一句,“不重视教研活动和课堂的管理,既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又制约了教师的发展。”我又想起了朱永新先生的那句话,你(学校领导)都不让我快乐,我为什么要让学生快乐呢?学校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之第一位应该是老师。
上述问题,看似是管理层工作决策的失误,深究原因则是未能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管理体制。书记、校长工作重心不稳,不能很好地找准学校发展的脉络,二者工作重叠,分工协作不够,抓大不顾小,有懒政思维。要想学校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须二者调整管理思路,以身作则,依章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