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此前听马未都聊晋商,两点颇有感触:

第一,"用乡不用亲"。民企想干好一定得用可信之人(同乡),但不能用亲戚。

第二,"以义制利"。一个好的商业社会说话算话,私约大于公约。从过去40年的情况看,现代西方管理学那套照搬落地"水土不服"很正常。什么样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商业。


春节假期结束1周有余。周五傍晚,急匆匆跳上一辆出租车,预期要在几个节点上,好好欣赏车河"盛景"。结果,却是出乎我意料的一路畅通。司机倒是一脸平静:"哪有多少人?去年下半年,汽车生产就大幅下降。我几个熟人在汽配厂干的,拿着基本工资耍很久了。"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几天就能创下数十亿票房。目睹早晨的电影院,数百人大厅里座无虚席的场面,我明白:生产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房子、车子、有形消费品,供求关系都已逆转。

无论看不看得见,来不来得及,相信不相信,生产领域都不再是竞争的主战场。竞争的场景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商务活动领域,一头是研发活动领域,碰撞点有无限可能。营销和创新成了企业价值驱动的前沿阵地,生产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人的创造力,知识劳动及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动力。

回到文首的观点,如果200年前,商号用地缘规则来确保义利、是非分明;100年前,工厂用机器系统只是让工人转成工序,变成“做工作”的一个附属,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好、做到位。管理的实质就是工序的分解。

那么,到了这个知识劳动先导的当下,如何保证、如何衡量营销和创新的知识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是企业加诸于个人的目标,极可能外在于我,得不到认同。如果我们从人性,从需求的本原来看,所有企业人的本源动力都在于,“做工作”要有成就。

然鹅,很多企业只顾紧盯着外部赛道的转换,焦虑于资源的整合与消纳,却忽略了这点;或者是意识到、但优先级不高而迟迟搁置。

古语说,“成人达己”,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由生产者主导向知识者主导的赛道切换是否顺畅、接轨运作是否适配良好,合作伙伴、咨询公司或高薪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都不大可能提供"速效胶囊"。

优化转型是个抬头看天,低头看路的成长过程,同样依赖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天赋、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他们创造知识和贡献知识的意愿。

人是关键。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