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绪,都凑在了一起,这几天实在太忙了,为了完成今天的写字任务,只好停下正在写的文章,写一篇小短文交差,也希望对练习书法的朋友们小有裨益。
篆书结束的时候,我信心满满地投入到隶书的练习,也准备打一场速决战,多快好省地达到目标。谁知上手之后,发现全不是那回事,老师总说让我多读帖子,我拼命地读帖练习,却总是不得要领,它们从字帖上一经我的放大,生愣难看,《乙瑛碑》里有句话说:“臣戒愚戆”,用这“愚戆”两字形容我写的隶书倒十分贴切,与所有人写出来的样子都不一样,它们跟别人写的隶书比起来,一副怪里怪气的样子,但那就是我眼里它们的样子。
直到屡次失败后,我直接拿了字帖扩印到我想要的大小摹写下来,老师依然说不像,我忽然恍然大悟,回来后又把老师临的字仔细研究了一番,证明了我的觉悟是对的:隶书的临摹,与其他字体不同,它并不要求绝对的象,它不是原字的等比放大,后代书法的发展已经使隶书有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那就是字中的“隶意”,通俗点说,就是字中最明显的特征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要夸张放大,最大限度拉长横势,使它更具有一种如水袖飘扬的动感,而不是象我这样生搬硬套。
从那天开始,我才开始走上隶书练习正确的道路,可以说在隶书的练习上我走了一段大大的弯路,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我处于一种努力又犹疑,费劲却不出效果的阶段,一待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快便有了飞跃的进步。
现在总结一下,算是对自己的反省,也是对初习者的警示,当然别人未必有我这样的经历,也未必会有我这样的波折。
首先说实话,我是不喜欢隶书的,买过许多帖子,无事闲看,却没有一本是隶书。尤其看今人写的隶书,那一摇头三摆尾的样子,宛若一个故作姿态、矫揉造作的女子,那种太知道自己的美,而在人前不由搔首弄姿的所谓美女。而我喜欢的风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虽然碑帖与今人写的有异其趣,但最后写成的样子还是令我不爽,可老师说是必须通过的一关,我就只有拿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来,一往无前!
第一天写得不成样子,我在朋友圈里慨叹:我与隶书似乎八字不合,写得丑哭了!一班美女朋友跟我做对似的,异口同声说她们好喜欢隶书,气得我恶向胆边生,故意气她们说:“你们看着我写得那个不成才的样子就说喜欢隶书,真没见过世面!”
现在冷静想来,心理的抵触对练习还是有一点影响的,以致后来,每每练习,我都要告诫自己:练习书法也象找工作和嫁老公,找了嫁了,又必须得坚持下去,你就不如爱他!
其次,因为之前做过园艺设计,画过画,而那些技法完全是西洋的,写实的,老师说要写得象,要狠读帖,我不由得用了那样的惯性思维与写实方法去练书法,更要命的是用那样的方法练隶书!
因为老师对我并不了解,以为我是自己凭空而来,所以一直要我认真读帖,而我也就死心眼地更加抠细节,不料却南辕北辙,原来在书法家固定审美意识里的字帖和我画设计图不失毫厘的惯性思维下的字帖完全两样。
之前做园艺设计,在图纸上一毫米的误差都看得出来,同事们都说我眼睛就是尺子。十年前装修房子,在只剩下厨房厨柜的时候,恰好有机会去南方出差旅行,我设计好后,再三嘱咐过老公和工人,就放心地上了路。回来进门,隔着老远,我扫了一眼装好的厨柜就觉得不对劲,我十分肯定地说他的尺寸有误差,一边高一边低,他信誓旦旦地说不可能,连老公都觉得我在找茬儿,我让工人拿尺子去量,他假模假样量了下,想糊弄过去,我不理他,接了半杯水,从厨柜高的一边倒下去,水缓缓地向低的一边流去,工人登时面红耳赤,承认刚量差了一厘米。虽然多年不再做设计图,不会看得那么精确,但底子还在,随手画了一套小画,名字叫做《用最纯净的眼睛看世界》,朋友们都说眼睛画得好传神!
好多朋友喜欢叫我上街买衣服,我只站在外面瞭了一眼,就确定是否进去细看,有的人不服气,我说不进,偏要进去翻了半晌,果然没有一件中意的……
由于对自己目光的盲目自信和对老师让我仔细读帖的误解,还让我纳闷了许久,我怎么会写得不像呢?明明别人没有我写得像,为什么老师反倒说像呢?
直到那一刻,我方如大梦初醒!不由自嘲:中国的艺术,历来讲究神似,怎么就忘了这最根本的一点呢?却舍本逐末,枉费了许多力气与时间!
难怪东坡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必须跳脱出来看自己,方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