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成稿于足记突然爆红的那个周末,算来已有半个月。半个月之后再看,文中的一些想法有的显得单薄,但仍想将这篇粗浅的“观察”作为自己在简书的首书。还请诸位看客笑纳~
从合伙人口中得知一个新的app“足记”,很兴奋的下载了,使用了,觉得很棒!所以晚上花了很多时间在玩这个应用上。正好周末,有些观察,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足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有情怀的app,最赞的feature是给出图片后会自动匹配相关的电影台词。这个功能让绝大多数的理工男,也是那些开发者,或者部分的投资人兴奋,因为他帮我表达了我们不善于表达的部分,而且显得那么的高大上。这也符合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在微博,fb,twt上经常看到大家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心态的时候总是希望引用一些名言,这样显得自己不是那么做作也不失高大。所以,足记在这个点上打动了一帮用户,干得漂亮!
通过朋友认识了足记的创始人,所以吃饱了作为创业者也在替朋友想想这样事情的价值和最后的商业逻辑。 有很多的app可以和足记类比:之前的短视频类的app,之前的图片处理工具,之前的图片社交,甚至看图工具和社区,也有签到的工具,旅游目的地相关的社区等等。 那么足记到底是:
1)图文工具:基于图片扩展出来的图文内容生产工具类似脸萌,美图,也就是说最终内容的传播会是在第三方平台为主, 目前在用户体系上是在使用微信,微博,qq等形式为主;内容也是输出在这些第三方媒体上;潜在的风险是第三方的内容平台上会整合此类功能,比如微信的短视频,还有就是用户使用的频次,比如脸萌这种;
2)内容社区:纯工具的粘性和用户增长会受限,所以相信足记自己的定位不只是一个工具,好友关系,通讯录已经在目前的版本中体现了,作为一个社区类似Nice,pinterest等;此类社区的核心是用户的活跃度,试想朋友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经常去刷,现在呢?写的人也少了,大家刷的人也少了,如何驱动社区的活跃度?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活动和热点来实现的,比如特殊的旅游景点和季节,特殊的电影上线前后等;
3)社交平台:社区和社交的核心差异在于社区更多的是归属感和存在感,而社交更多的认同感和个体关系维护。 也就是百度贴吧和微信聊天的差异;在这个方向上足记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做一个基于电影+旅游的社交平台的希望还是蛮大的。
上面喷了半天,具体方向看创始人杨柳同学和资本的判断,目前对外定义也不是特别清楚:一款基于电影场景图片的旅游社区? 其实还忽略了另外一个维度,对于这种高速用户增长的app,最终是要看用户群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的。也就是说用户如何使用这个app,比如是否会快速出现一个人导入通讯录在足记上实现10个以上的互相关注关系?比如用户最终分析到第三方带来的流量和本平台的流量的对比情况如何?比如用户使用app的频次,在app的行为的频次比如点赞等?比如用户绑定第三方账号的比例和绑定账号的个数(绑定单一平台还是多个平台)?用户通过足记拍照和从相机中取出来照片的比例如何? 因此需要系统的数据分析来辅助团队完成最贴切的产品设计和方向的优化。